“操盘手”利诱背债骗贷,不应止于查处
来源 :经济日报 浏览 : 发布 :2024-04-26
“无业代缴公积金、提征信、无抵押、放款快。”这样的贷款条件,对于急需用钱而又在短时间内无法获得贷款的人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可是一旦有人入“套”,现实却是“贷款20万元,到手仅3万元”……据媒体报道,近日,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公安局打掉了一个诈骗银行贷款的特大职业骗贷团伙,斩断了一条涉及全国23省份的庞大网络犯罪链条,抓获犯罪嫌疑人8名,涉案金额3500余万元。
梳理其套路,先是神秘“操盘手”利用空壳公司包装有贷款需求的“白户人员”,垫资为“白户人员”集中补缴12个月的住房公积金,然后通过手机进行线上“公积金信用贷”申请办理,贷款发放后由职业包装团伙、职业骗贷中介、一般中介、贷款嫌疑人按比例将贷款资金进行分配。由于所谓的“白户人员”多属低收入群体甚至绝症患者,根本没有偿还能力,在催收时往往无动于衷,很难真正受到诚信体系的制约。
如此操作手法,跟之前的“职业背债人”骗取银行存款的套路极其相似,都是以收购为名进行贷款,然后瓜分获利。表面上看,最后是“白户人员”即贷款人承担了一切,事实上却是银行受到了损失。“白户人员”骗取贷款的黑灰产业,其行为性质已涉嫌骗取贷款罪。该团伙以同样方式为全国23个省份的130余名贷款人办理了“公积金信用贷”,给银行国有信贷资金造成了3500余万元的严重损失。此类不法行为除了给住房公积金带来巨大损失,还会扰乱整个公积金贷款的市场秩序,产生极大的破坏效应。
此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操作手法极其隐蔽,若不是相关案件查处,外界很难知晓其操作模式,并引起监管层面的重视。为此,除了要打击典型案例,加大对骗取贷款犯罪危害后果的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还要从维护银行资金安全的角度出发,做好程序性把关,尤其是对贷款标的物开展前景调查,起到防范作用。
网络操作给公众带来了巨大便利,也让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但这并不意味着,相关方面尤其是银行,可以只进行形式性审查,而不搞实质背调。背债的“白户人员”究竟有没有资格购房,或者是否真实购房,这些信息通过严格的背调完全可以得出结论,也能对贷款的风险性进行准确判断。公积金银行在进行形式性审查时,也应通过相关信息来综合评估,对贷款人进行偿还能力的背景调查,掌握了实际情况才不会被虚假的身份包装所迷惑。
在既有的技术手段上,银行可以依托大数据对“背债人”的背景进行全面而精准的调查,真实掌握其收入情况,为放贷决策把好关,预防贷款风险的发生。虽然“背债人”骗取贷款有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但只要把关程序更严实一点,虚假资料做得再逼真也会显露原形。目前,部分银行已经开发了关于房产价值评估的软件,评估价格虽然是作为辅助参考,但这说明很多银行已经意识到了“背债人”骗取贷款所带来的影响,不断优化内部控制程序。
对借款人的信用记录、收入证明等关键信息进行核实,本是放贷前的一项基本程序,也是降低贷款风险的关键之举,在海量的数据和信息共享机制下,捕捉贷款申请材料的“整容”痕迹并不困难。把一切后果都交给“背债人”并不是负责任的表现,也无法掩盖相关金融机构失职失责的事实。加大对骗取贷款行为的打击和惩戒力度固然重要,不过以背景调查为关键把好程序关,才是控制风险和减少损失的最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