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从“收入导向型”向“支出导向型”转型研究
来源 :中央财经大学学术期刊社 浏览 : 发布 :2024-07-02
作者简介:禄丹,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财政理论与政策。
研究缘起与背景
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制定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和“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截至目前,由于统计口径不同,中国地方债务规模与GDP的比估计为70%~90%。由于以往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偏向于“收入导向型”,未能真实反映和评估广大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导致债券市场资金普遍向东部地区聚集,进而导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地方政府的融资成本相对于东部地区多年居高不下。因此,建立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对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尤其是对改变我国区域融资格局和融资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结论与发现
文章从2022年12月31日尚有存续期城投债的3531个发行主体里通过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500个地方政府为研究样本(实际实证分析数据达15万多条)。构建模型,实证分析“收入导向型”和“支出导向型”下东部、中部和西部相同区域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结果及相应一级利差之间的显著差异。
研究发现,从地区异质性和极值情景、信用等级迁移矩阵、评级结果区分度的区域分析、各地区发行利率和利差统计等角度可以得出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从“收入导向型”向“支出导向型”转型很有必要。实证分析进一步得出由“收入导向型”向“支出导向型”转型后,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和模型将更加符合我国当前的财政体制,地方政府的评级结果与地方政府真实的偿债能力将更加吻合,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结果将有所抬升,大幅度缩小与东部地区地方政府评级结果的差异,导致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在债券市场融资成本的大幅度降低,进而导致全国地方政府融资格局的改变。
学术意义与实践价值
在我国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逐步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贯彻和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尽快构建“化债+管债”框架,调整区域融资格局和融资成本的大背景下,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理论价值
第一,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是衡量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
第二,财政支出能力是衡量地方政府偿债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实践价值
第一,完善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
第二,调整区域融资格局和融资成本。
第三,帮助投资者做出合理投资决策。
原文引用
禄丹.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从“收入导向型”向“支出导向型”转型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4(5):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