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逆境突围 金融纾困“雪中送炭”

来源 :新华社 浏览 : 发布 :2020-07-29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资金压力加大,甚至游走在“生死线”上。逆境突围,是经营者唯一的选择。在此背景下,各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货币金融政策密集出台,为中小微企业雪中送炭。

“人在湖北老家,但通过手机App一键申请,200万元的银行贷款几分钟之内就到了广州的企业账户上!”广州真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放晴头一次通过线上申请贷款,高效便捷的体验令他大感意外。

记者了解到,疫情发生后,该企业逆境求生,转向研发生产全自动核酸提取及检测设备。但备货、采购均需全额支付货款,原材料成本和人工费用不断攀升,这令企业原本紧绷的资金链更加紧张。得知企业的困境后,中国建设银行工作人员主动联系马放晴,指导他通过“建行惠懂你”App申请贷款,及时解决了企业转型发展所需的流动资金。

提升线上服务水平只是建行增强小微企业贷款可得性的举措之一。建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张为忠介绍,疫情发生以来,建行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为普惠型小微企业配置了专项的信贷规模,多次下调贷款利率,主动承担抵押物评估费、抵押物财产保险费等。今年上半年,建行累计投放小微企业贷款突破1万亿元。

在金融机构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的背后,是一系列金融政策持续“加码”,以及金融部门不断增强政策引导,为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突围输送了充足的“弹药”。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3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安排政策性银行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发放普惠贷款,还针对小微企业贷款创设了新工具,以此引导信贷向小微企业和薄弱环节投放。

在金融政策的支持下,小微企业贷款实现“量增”且“价降”。截至5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增速高于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速12.2个百分点;5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的平均利率是5.23%,比上年末下降了0.65个百分点。

二季度以来,企业贷款需求明显增长,信贷呈现供需两旺的态势。人民银行近期对全国300多个地市进行的信贷需求调查显示,中小企业的贷款提款率比去年前三季度上升了7.1个百分点。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成为摆在金融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董希淼认为,银行往往更关注担保、抵押等第二还款来源,而部分小微企业缺乏房产等抵押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融资的便利性,抵押、担保相关费用也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商业银行要降低对传统抵押物的依赖,借助现代信息科技手段,综合利用内外部大数据,整合相关信息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更好地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不需要抵押或担保,300万元贷款几分钟就能到账,真是雪中送炭!”谈起公司不久前成功申请的一笔“减税抗疫贷”,四川古蔺县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欧洲感慨良多。疫情期间,他的公司全力为当地供给药品和消毒用品,但因为回款周期长、垫付资金压力较大,企业资金周转颇为紧张。

就在这时,当地税务部门与建行合作推出“减税抗疫贷”,以纳税企业的实缴税额及减免税额为授信依据,对诚信纳税的纳税人提供减税、放贷双向支持。由于纳税信用评级良好,四川古蔺县医药有限公司顺利拿到了贷款,及时缓解了资金压力。

截至5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中的信用贷款比重较上年末提升2.8个百分点。这一积极变化离不开金融部门的引导。近期,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再次强调,要加大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力度,注重审核第一还款来源,丰富信用贷款产品体系,提高信用贷款发放效率。

帮助中小微企业发展,不仅需要提供短期流动资金以解燃眉之急,更要着眼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与其融资需求相匹配的融资体系。

“当前形势下,提升小微金融服务能力,要推出长期性、制度性的安排,多管齐下。”董希淼说,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激励机制,加强金融科技运用,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同时,落实尽职免责要求,让基层行和业务人员真正敢贷、愿贷、能贷、会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