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疗乱象该治治了
来源 :南方日报 浏览 : 发布 :2024-12-13
一些口腔医疗机构的水有深?央视近日的调查发现:患者王女士咨询七八家机构,得到4个不同的诊疗方案,报价从300元到5000元不等;医生资质、执业信息,均与对外宣称的内容不符;申请中华口腔医学会普通会员,无需提供任何有效资质证明,就连使用假名缴费也能注册……
报道引发强烈关注,好在处理还算及时。12月9日,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发布情况说明称,问题属实,已责令中华口腔医学会对已注册会员入会资格进行严格复审;针对节目曝光的乱象,辽宁大连率先全面整改,并将集中开展对口腔医疗机构的专项整治。
从规模上看,我国口腔医疗机构正在迅猛扩增。截至今年1月,全国市场监管部门登记在册的口腔医疗机构已达12.6万家。有数据显示,仅2019年到2022年间,我国口腔治疗机构增长了60%。然而,一些由来已久的乱象,也再度频频曝出。前不久,“坏了1颗牙,竟被拔全口29颗牙”的话题就一度冲上热搜。
口腔医疗专业性很强,存在信息壁垒。特别是对于很多老年患者而言,他们并不具备太多这方面的知识,若是碰上心术不正的医生,难免会吃亏上当:“坏1颗拔29颗”听起来就够离谱,“能不拔就不拔”也算得上常识,却架不住无良医生夸下海口、连吓带骗。
更不必说,在不同诊疗方案间做选择题了。不可否认,面对同样的病情,合理的治疗方案可能不止一种。对一家负责任、水平过关的机构而言,最起码的一点,难道不是讲清楚各自的利弊,让患者来做决定?值得追问的是,如果报道中的王女士没有在记者随同下比较三家,她是不是就不会知道,原来只花300元也能治?鉴于各机构报价之悬殊,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不是存在过度治疗?
正因如此,来自同行的把关尤为重要,这就好比学术界也有同行评议制度。在调查过程中,记者在众多医生履历介绍中发现,被使用最多,比较普遍的一个身份,就是中华口腔医学会会员以及各类专业委员会的会员。据某三甲医院口腔科主任介绍:“中华口腔医学会在我们行业中,属于最权威的组织,是5A级学会。”可这样高规格的专业学会,不管申请者姓甚名谁,给了钱就“背书”,“有奶便是娘”,着实令人遗憾。这不仅助长了医疗歪风,也损害了自身的公信力,怎一个糊涂了得。
经此一事,期待相关部门顺藤摸瓜、狠刹乱象,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让监管机制“长牙带刺”、更加到位。比如,有数据显示,口腔医疗服务一直是广告违法的重灾区,不妨从这一重要环节入手,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严格审查口腔机构的宣传内容。再比如,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建立符合口腔医疗服务特点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畅通举报渠道,等等。
凡为医者,精诚为本。“口中生意”套路多,不该成为一个“老掉牙”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