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承诺优秀案例二十九】铜陵:释放“信用红利” 夯实诚信基石
来源 :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 浏览 : 发布 :2023-06-20
释放“信用红利” 夯实诚信基石
案例特色亮点:
创新推行守信承诺减免制度,营造涉企保证金“零压体验”。
一、事情经过
2022年7月,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在开展企业走访调研时,建筑施工企业代表反映企业在招投标过程中需缴纳的各类保证金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一定的周转压力。虽然使用金融机构提供的保函、保证保险等方式缴纳保证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的现金压力,但一年累积的保函担保费用对于经常参与投标的企业来说同样是一笔不小的财务支出,希望监管部门能够从制度层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切实降低企业在招投标环节的成本负担。同时,企业还反映投标时要求提供的证明材料过多,加重了企业负担。接到反映后,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经广泛调查了解市内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和诉求,创新推出守信“承诺减免”制度,改革工程招投标领域保证金收取制度,全力为企业减负,提升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创新举措
(一)构建信用“评价体系”。会同市住建局建立铜陵市建筑施工企业信用评价体系,量化企业信用评价分值,积极对接铜陵市建筑施工企业和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系统,实时链接931家建筑企业信用评分数据,实现企业信用评价信息与项目招投标信息互享共认。出台《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办法》,对公共资源交易领域的招标人、投标人、招标代理机构等市场主体开展全流程信用评价,建立各类市场主体信用数据库,为开展信用承诺奠定数据基础。
(二)创新守信“承诺减免”。制定《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10项清单,在招投标活动中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针对信用良好、无不良行为记录的投标人,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创新采取投标企业无限制投标行为和拟派项目经理无在建工程承诺制,除承诺函外,减免所有其他证明材料。创新开展企业投标、履约保证金“信用保函”政策,对参与各类建设工程项目的投标企业,信用分45分以上且近一年内没有被监管部门记录不良行为的,均可用企业信用承诺替代投标保证金,享受投标保证金免缴政策;信用分排名前50分的企业可采用信用承诺减免履约保证金,其中信用分排名前20名的企业免缴履约保证金,排名21—50名的企业享受减半缴纳履约保证金优惠政策。
(三)实现保函“在线申请”。依托“一站式”公共资源金融服务平台,开发电子信用保函系统,创新推出工程建设项目“信用+承诺”极简审批模式,投标人在线承诺无不良行为记录后,电子信用保函系统可迅速匹配企业信用分数据,实时响应投标企业的需求申请,响应结果全流程应用于项目投标、评标、履约、工程质量保证等场景,实现信用保函“线上申请”。
(四)打造践诺“监管闭环”。全国首创交易文件公平竞争检查制度,常态化开展交易文件“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杜绝强制以现金方式缴纳保证金的情形。会同住建、交通、水利、人社等行业主管部门对投标单位和施工单位按照投标承诺及合同条款履约情况进行定期监督检查,畅通信用信息共享渠道,开展行业间联合惩戒,加大对未按信用承诺履行的失信企业监督管理力度。
三、工作成效
(一)市场竞争活力充分释放。实行守信“承诺减免”政策后,投标人可用信用承诺函全部代替相关资格、资质证明材料,投标程序大大优化,评标效率有效提升,每个项目平均可减少评审时间3个小时以上。据不完全统计,企业投标、履约保证金“信用保函”政策全年可为企业减少资金占用22亿元;各类交易成本的大幅下降,有效盘活建筑企业资金,助力建筑业企业迈入发展“快车道”。近3年,该市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10%以上。
(二)企业合法权益有效保障。通过打造“承诺+践诺”监管闭环,目前铜陵市所有招标文件均允许以保函方式缴纳“四金”。压缩投标保证金法定退还时限,对未及时退还的建立逾期退还违约金机制,充分保证企业合法权益。目前该市投标保证金保函替代率已超90%,履约保证金、质量保证金保函替代率近100%,实现了招投标领域企业保证金“零”压力。
(三)守信激励成效日益凸显。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管部门与住建、交通、水利等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企业信用互享共认机制逐步健全,企业信用评价结果在招投标活动中深度应用,工程项目投标保证金运用“信用保函”后,直接释放了企业现金流约20亿元,惠及建筑施工企业近400家,约占市场投标企业的80%,切实营造“守信激励、失信惩戒”良好的市场导向。
四、社会影响
《铜陵市公共资源交易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10项清单出台后,随着在招投标活动中全面推行信用承诺制,投标人的投标资料大幅减少,投标流程更加简单高效,特别是提供信用保函与开具金融机构保函方式相比,每年可为一家企业节约财务费用约1000万元,受到了投标企业的一致好评。随着信用保函的升级推广,企业受惠覆盖面进一步提高,有效引导企业强化守信意识,营造“信用是金”良好招投标市场环境,完善了信用监管闭环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