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的标杆
来源 :新华日报 浏览 : 发布 :2013-01-16
政务诚信是先导,商务诚信是重点,社会诚信是基础。政务诚信乃治国理政之本,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惟政务诚信是瞻。要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理诚信的民风社风,让政务诚信成为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的标杆。
真实不妄、诚实不伪、诚信不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黄金规则,也是当下推进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的目标;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诚信江苏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举。政务诚信是先导,商务诚信是重点,社会诚信是基础。政务诚信乃治国理政之本,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惟政务诚信是瞻。要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理诚信的民风社风,让政务诚信成为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的标杆。
一、政务诚信建设,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诚信是人类文明在道德层面的优秀结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可“去兵”、“去食”,但不能“去信”。他郑重告诫人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汉代将“信”列为“五常”,一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把“兑现承诺”,视作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规律之一。美国学者弗郎西斯·福山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全球经济生活中信任的重要价值作出了深刻论述,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诚信问题。可以说,古今中外,皆把讲求诚信看作做人处事之本、治学经商之道、治国安邦之纲。
政务诚信是确立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石。依据主权在民的基本理念,人民把权力交付给国家机关,承诺做守法公民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必须忠实履行法律和各种契约。如果诚信不守,道德失范,失信于民,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会效之仿之,违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任其泛滥,诚信不归,各类主体就会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使整个社会处于互不信任状态。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更为凸显。中国共产党以取信于民夯实社会基础,取得了革命政权的胜利,现在更要以政务诚信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夯实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政务诚信是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的表率。国家机关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威机构,在各类主体中处于范导地位。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应自觉将诚信作为一种矢志不渝的品格、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贯穿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自身建设的始终,珍惜信用,恪守诚信,努力打造人诚事公、信立八方的良好形象。只有讲诚信,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政府遵守承诺,企业才会履行契约,民众才会“不令而行”;政务没有公信力,信用体系缺少支撑环境,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便举步维艰,民众、法人难免“虽令不从”。
政务诚信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导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公务中恪守诚信,真实而不虚假,认真履行以要式和非要式行为约定的各种事项,严守信赖保护原则,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人民群众推进科学发展、共促社会和谐的信心。
政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何实现由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转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建设和谐文化,抓住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而建设政务诚信,则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
二、政务诚信失守,成本巨大,贻害无穷
从社会发展环境来看,有学者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公共管理时代。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精神等成为近年来使用频率日渐升高的语词,整个社会对公共机构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与公众期望相比,政务诚信问题却显得捉襟见肘,与公众需求形成较大反差。尽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亦很严重,但细究,总能从政务诚信的缺失上找到根源,政务失信正在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
政务失信引发合法性危机,加大政治成本。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统治系统由自愿服从和信仰体系构成,而后者具有关键作用。只有确立正确的合法性信仰,现存制度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可并得以维系。这种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的公信力。当前政务领域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现象,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政务失信比其他领域的诚信缺失对社会发展有更严重的影响。政务失信,轻则伤害民心,降低政府公信力;重则导致群众与政府间的对立,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政务失信降低行政效率,加大管理成本。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来源,也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价值取向。提高行政效率不仅在于改革机构,理顺职能,还在于减少和杜绝政务失信。现实生活中有些政府部门经常发生朝令夕改、朝令午改,甚至朝令朝改的现象,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橡皮图章、公文旅行、互相推诿等陋习屡见不鲜。这些在本质上都是一些机关职责上的失信行为,不但会降低行政效率,加大管理成本,而且会贻误发展时机,造成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政务失信影响社会和谐,加大社会成本。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大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但是有些地方群体性矛盾仍未根除,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联名信访和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等时有发生,少数地方甚至发生围攻政府部门的事件。造成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一些公共部门在工作中的言而无信、行为缺失,“暗箱操作”,越位和缺位,少数官员的腐败行为等,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政务失信造成伦理失范,加大道德成本。市场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重契约、讲信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影响和作用仍然很大,政务诚信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少数干部的政治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时有发生,加大了公众对干部道德认同的难度。人民群众对于少数口是心非的人格分裂性的干部,在道德上更为反感,这些无疑会殃及对干部队伍的整体态度,从而加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本。
三、政务诚信建设,标本兼治,任重道远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自律与他律、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多法并举。
第一,夯实政务诚信建设的思想基础。政务失信,说到底是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牢固确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没有确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帮助各类干部正确认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统一起来;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自觉确立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思想观念;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地位,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加强政风建设,要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淡化官本位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减少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打造信用型政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对于国家机关的每一个干部都应该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包括信用评定、信用监管、信用惩罚等一套完善的信誉机制,实行“官德”问责制。
第二,构筑政务诚信的制度保障。政治文明说到底是制度文明,因为只有制度化才能有刚性,才能发挥长久作用。近几年,各级党政机关在探索政务诚信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要推行公示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程序告知制、责任追究制和作风评议制等工作制度,把诚信原则贯穿于党政机关履行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全过程。同时,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还要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倡导阳光政务,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环节,提高行政绩效。
第三,找准政务诚信建设的突破口。毛泽东指出,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政务诚信建设也要找准重点,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当前,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民生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比如,在经济领域,要着力解决分配公正问题,彰显党委政府致力于创造社会公平的决心;在政治生活中,着力解决腐败问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化群众的政治信任度;在社会文化领域,着力解决教育卫生公平度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享受公平的教育医疗环境;在法律领域,着力维护公平正义,有效遏制司法腐败,树立人民依法治国的信心。
第四,借鉴发达国家政务诚信建设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有几百年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些国家把行政机关道德,如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等内容规范化、法律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美国联邦的《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政府道德法》,韩国的《公职人员道德法》,菲律宾的《公共官员与雇员品行和道德标准法》,日本的《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等。西方各国重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立法,在消除腐败、降低市场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运行质量,赢得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此,我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借鉴吸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务诚信建设之路。
真实不妄、诚实不伪、诚信不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现代市场经济有序运行的黄金规则,也是当下推进政治文明、社会进步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的目标;近日,省委、省政府召开诚信江苏建设工作会议,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诚信江苏建设的意见》,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之举。政务诚信是先导,商务诚信是重点,社会诚信是基础。政务诚信乃治国理政之本,商务诚信、社会诚信惟政务诚信是瞻。要以风清气正的党风政风带出明理诚信的民风社风,让政务诚信成为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的标杆。
一、政务诚信建设,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诚信是人类文明在道德层面的优秀结晶。孔子认为,治理国家可“去兵”、“去食”,但不能“去信”。他郑重告诫人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汉代将“信”列为“五常”,一直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把“兑现承诺”,视作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规律之一。美国学者弗郎西斯·福山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角度对全球经济生活中信任的重要价值作出了深刻论述,提醒人们要高度重视诚信问题。可以说,古今中外,皆把讲求诚信看作做人处事之本、治学经商之道、治国安邦之纲。
政务诚信是确立现代社会诚信的基石。依据主权在民的基本理念,人民把权力交付给国家机关,承诺做守法公民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必须忠实履行法律和各种契约。如果诚信不守,道德失范,失信于民,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会效之仿之,违背对国家和社会的义务。任其泛滥,诚信不归,各类主体就会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使整个社会处于互不信任状态。中国共产党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自己的执政理念,诚信在治国理政中的作用和价值更为凸显。中国共产党以取信于民夯实社会基础,取得了革命政权的胜利,现在更要以政务诚信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进一步夯实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政务诚信是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的表率。国家机关是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秩序的权威机构,在各类主体中处于范导地位。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应自觉将诚信作为一种矢志不渝的品格、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贯穿于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自身建设的始终,珍惜信用,恪守诚信,努力打造人诚事公、信立八方的良好形象。只有讲诚信,才能取信于民,才能产生凝聚力、向心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政府遵守承诺,企业才会履行契约,民众才会“不令而行”;政务没有公信力,信用体系缺少支撑环境,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便举步维艰,民众、法人难免“虽令不从”。
政务诚信对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引导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经过改革开放近30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和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公务中恪守诚信,真实而不虚假,认真履行以要式和非要式行为约定的各种事项,严守信赖保护原则,才能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引领社会健康发展,激发人民群众推进科学发展、共促社会和谐的信心。
政务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关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如何实现由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的转化,各级党委和政府职能部门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建设和谐文化,抓住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灵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而建设政务诚信,则是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
二、政务诚信失守,成本巨大,贻害无穷
从社会发展环境来看,有学者把我们所处的时代称为公共管理时代。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共精神等成为近年来使用频率日渐升高的语词,整个社会对公共机构的关注度在不断提高。与公众期望相比,政务诚信问题却显得捉襟见肘,与公众需求形成较大反差。尽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缺失问题亦很严重,但细究,总能从政务诚信的缺失上找到根源,政务失信正在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
政务失信引发合法性危机,加大政治成本。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统治系统由自愿服从和信仰体系构成,而后者具有关键作用。只有确立正确的合法性信仰,现存制度才能被社会成员认可并得以维系。这种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政府的公信力。当前政务领域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现象,使得政府的公信力大打折扣。政务失信比其他领域的诚信缺失对社会发展有更严重的影响。政务失信,轻则伤害民心,降低政府公信力;重则导致群众与政府间的对立,甚至会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政务失信降低行政效率,加大管理成本。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社会活力的重要来源,也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价值取向。提高行政效率不仅在于改革机构,理顺职能,还在于减少和杜绝政务失信。现实生活中有些政府部门经常发生朝令夕改、朝令午改,甚至朝令朝改的现象,一些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橡皮图章、公文旅行、互相推诿等陋习屡见不鲜。这些在本质上都是一些机关职责上的失信行为,不但会降低行政效率,加大管理成本,而且会贻误发展时机,造成对公共利益的损害。
政务失信影响社会和谐,加大社会成本。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大力加强党风、政风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但是有些地方群体性矛盾仍未根除,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重复上访、联名信访和无直接利益冲突事件等时有发生,少数地方甚至发生围攻政府部门的事件。造成群众“信访”不信法的原因很多,但不可否认,一些公共部门在工作中的言而无信、行为缺失,“暗箱操作”,越位和缺位,少数官员的腐败行为等,是其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原因。
政务失信造成伦理失范,加大道德成本。市场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经济交往的复杂性要求市场主体必须重契约、讲信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影响和作用仍然很大,政务诚信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尤其重要。但是,目前少数干部的政治道德底线屡屡被突破,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时有发生,加大了公众对干部道德认同的难度。人民群众对于少数口是心非的人格分裂性的干部,在道德上更为反感,这些无疑会殃及对干部队伍的整体态度,从而加大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本。
三、政务诚信建设,标本兼治,任重道远
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从自律与他律、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多法并举。
第一,夯实政务诚信建设的思想基础。政务失信,说到底是没有从根本上树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牢固确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主体地位的唯物史观,没有确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路线教育,帮助各类干部正确认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把开拓进取与求真务实统一起来;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自觉确立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的思想观念;要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地位,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加强政风建设,要强化干部的公仆意识和服务意识,淡化官本位意识;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减少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要打造信用型政府,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对于国家机关的每一个干部都应该建立诚信档案制度,包括信用评定、信用监管、信用惩罚等一套完善的信誉机制,实行“官德”问责制。
第二,构筑政务诚信的制度保障。政治文明说到底是制度文明,因为只有制度化才能有刚性,才能发挥长久作用。近几年,各级党政机关在探索政务诚信建设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加以推广。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要推行公示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程序告知制、责任追究制和作风评议制等工作制度,把诚信原则贯穿于党政机关履行管理、监督和服务职能的全过程。同时,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还要进一步规范办事程序,倡导阳光政务,推进党务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环节,提高行政绩效。
第三,找准政务诚信建设的突破口。毛泽东指出,没有重点就没有政策。政务诚信建设也要找准重点,实现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当前,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民生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比如,在经济领域,要着力解决分配公正问题,彰显党委政府致力于创造社会公平的决心;在政治生活中,着力解决腐败问题、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强化群众的政治信任度;在社会文化领域,着力解决教育卫生公平度问题,为人民群众创造享受公平的教育医疗环境;在法律领域,着力维护公平正义,有效遏制司法腐败,树立人民依法治国的信心。
第四,借鉴发达国家政务诚信建设的经验。西方发达国家有几百年市场经济的历史经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政务诚信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有些国家把行政机关道德,如忠于国家、忠于职守等内容规范化、法律化,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美国联邦的《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政府道德法》,韩国的《公职人员道德法》,菲律宾的《公共官员与雇员品行和道德标准法》,日本的《国家公务员伦理法》等。西方各国重视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立法,在消除腐败、降低市场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各级政府的运行质量,赢得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对此,我们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有选择地借鉴吸收,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务诚信建设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