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中国 本站支持IPv6

渭南市富平县深化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 为企业发展降本增效

来源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4-10-08 打印

今年以来,渭南市富平县紧扣深化拓展“三个年”活动部署,靶向发力、精准施策,深入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努力为企业发展降本增效。

多机制联动,精简审批流程。聚焦企业反映突出的“多头跑”“来回跑”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审批工作体制机制,优化审批流程,企业投资项目手续办理时间由5个工作日压缩至1个工作日,提速80%。一是探索“提前介入”制。在项目立项前,组织召开研判会,建立“会议一块开、项目一起评、结论一次下”的“三个一”研判模式,对产业政策、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监管、能源消耗等方面进行集中研究,就项目合规性、可行性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指导项目单位办理前期审批手续。避免了企业“来回跑”“重复跑”,有效节约人力物力、降低企业成本。截至目前,召开项目研判会8次,研判企业投资项目73个。二是推行“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破除“材料不齐不能办”的局限,将“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后再受理”的传统审批模式变为“边受理边完善材料”的并行模式,最大限度缩短审批时限。对于基本条件具备、主要申报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条件,但次要条件或次要申报材料有欠缺的审批事项,经项目单位申请、书面承诺按照规定补齐申报材料,审批部门先行办理。今年以来,运用“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办结项目20余个,容缺率达到31.1%。三是落实并联审批制。项目单位申请办理审批事项时,对涉两个以上审批(核准)部门审批办理的投资项目(涉及国家秘密的项目除外),其审批、核准、备案及报建审批事项采取“项目信息一次申报、申请材料一窗受理、审批过程并行协同、审批结果关联共享”等方式,最大限度压缩审批周期,提升投资项目审批效率。

多环节深入,优化审批服务。注重提升各环节审批服务质量,主动对接、全程帮办,根据企业需求提供更人性化、个性化的审批服务,实现企业办事不白跑,遇到难题有人帮。一是“上门问需”,靠前服务。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全面了解项目手续办理存在的难点问题,将服务送至项目“家门口”。对产业政策不了解、报审材料不规范、办理时限不明确等问题现场辅导帮办;对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能耗指标等复杂问题会商解决措施,把问题化解于“梗阻”形成之前。今年共上门问需6次,协助陕西正之泽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高性能电力电杆生产有限公司等企业办理了稳评备案手续,帮助富平县通源天然气有限公司申报企业投资项目备案等。二是“专事专员”,全程服务。建立“横向合作、纵向联动、重点代办、全域帮办、高效运行”的帮办代办服务体系,明确服务内容与职责,一个事项由一名代办专员全程负责,做好行政指导、表单申报、业务协调等,同步跟进项目审批进度,及时向企业反馈办理情况,提升企业体验感和满意度。三是“一企一办”,个性服务。根据项目类型、建设规模、资金规模等情况,为企业提供所需办理事项的要件清单,做到审批报件辅导个性化。围绕企业需求,根据其所属行业、规模等精准推送政策,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相关政策,实现惠企政策推送个性化。围绕项目建议书编制、能耗计算、用地规划等困扰企业的堵点、难点,深入分析问题成因,制定针对性处理方案并进行专项代办帮办服务,“点对点”解决企业困惑,推动难点问题解决个性化。

多部门协作,严格审批监管。按“事前管标准、事中管检查、事后管处罚、信用管终身”的原则,加强审批工作全周期监督管理。一是事前准入监管。以《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为指导,依托“三个一”研判模式,组织各部门,召开集中研判会,控制“两高”企业盲目建设,严守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守好审批“入门关”,降低审批环节中出现障碍的概率,提高审批工作效率。二是事中事后监管。根据企业履行承诺的情况,实行先提醒、再警示、后依法处置的分级管理机制。若项目单位经屡次提醒、警示仍未按要求补齐相关容缺材料,审批部门可撤销原初审意见,监管部门依法依规处置,必要时对项目实行暂时停工处理,直至全部手续办理完毕,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后方可继续施工。做到对践诺者“无事不扰”,对违约者“严加监管”。三是信用监督监管。对实行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的企业,实行台账化管理,在未销账之前,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对违反承诺的项目单位,不再适用“容缺审批+告知承诺”制,并从“服务绿卡”企业名单中移除。通过台账化管理和除名惩戒,强化审批信用监督监管,识别项目方信用状况,节约审批资源,推动形成更多精准有效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