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亮点多
●前8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9.02万户
●全省市场主体结构持续改善
●新兴产业市场主体逆势增长
发展短板需补足
●我省企业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总部型、枢纽型高能级企业较为缺乏
●传统产业市场主体数量较多
●市场主体质量效益尚待提升,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今年以来,省市场监管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聚焦“六稳”“六保”,主动作为、因时施策,着力激发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前8月,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9.02万户,市场主体登记注册恢复势头良好。其中,新登记企业13.51万户。目前,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总量、企业总量分别达到417.20万户、101.61万户,同比分别增长14.58%、14.36%,为推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那么,我省市场主体有什么特点?又面临哪些问题和不足?市场监管部门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助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记者采访了省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小宁。
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
让企业轻装上阵
今年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推进“一网通办”,大力实施营商环境十大行动,努力把市场准入门槛降到最低,事中事后监管抓到最严,把政务服务水平提到最优,切实营造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环境,推动市场主体增长迅速,贡献持续增强。
在一系列政策红利的推动下,全省市场主体结构持续改善,企业类市场主体风险抵御能力较强、增势较为稳定,新登记企业数量占到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的25.37%,与上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1.31%。新兴产业市场主体逆势增长,线上经济、宅经济、无接触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较快,网络消费、定制消费、智能消费等新模式登记注册异常活跃。
看到成绩的同时,我省市场主体发展仍存在不足。张小宁表示,与发达省份相比,目前我省企业类市场主体特别是总部型、枢纽型高能级企业较为缺乏。一是市场主体能级较低,个体工商户占到全省市场主体的74.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传统产业市场主体数量较多,占到全省市场主体总数的72.3%。三是市场主体质量效益尚待提升。目前我省市场主体经济贡献强度为每户65.36万元,税收贡献为每户4.68万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1.39%、36.56%,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有限。
张小宁表示,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要聚焦“六稳”“六保”工作任务,着眼市场主体痛点堵点难点,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作用,围绕减少审批、提高效率,进一步扩大商事制度改革效应,打破制约和限制市场发展的各种“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和投资兴业的信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营造更加宽松便捷的市场准入环境,切实把保护支持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让企业安心发展
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发挥市场力量的重要基础。
今年以来,全省市场监管系统持续加大反垄断案件查办力度,围绕人民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首先把规范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垄断行业扭曲公平竞争行为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推进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落实,加大反垄断案件查处力度,提高经营者集中审查效率和质量。其次,强化执法检查,对重点领域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加大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执法“铁拳”行动,依法从严从重打击恶意抢注商标和商业标识混淆不正当竞争、专利侵权假冒、地理标志侵权假冒、网络盗版侵权等问题,加强外商投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第三,建立公正简约监管机制,在市场监管领域保持日常监管“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联合抽查常态化,适当降低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双随机抽查比例频次,为市场主体发展提供更宽松空间;建立健全企业信用修复制度,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充分发挥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作用,依法对违法失信主体或个人在相关行业领域予以限制或禁入。
省市场监管局进一步加大政策落地力度,一是把疫情防控期间出台的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9个方面的45项具体举措以及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的27项措施进一步落实落细。
二是全面落实简化企业开办和注销行动计划,推行“不见面”办理服务,探索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广泛应用;接续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试点,加快推进审批事项全程网上办;持续推进地级以上城市开展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
三是持续推进食品生产许可、工业产品准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和推进知识产权注册便利化改革,在“巩固、提升、拓展”上发力。
四是加大对个体工商户发展支持力度,推进实施“个转企”工程,帮助破解生产经营中的堵点痛点,并与相关部门加强协调配合,推进省上出台的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营造更放心消费环境
让消费潜力充分释放
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对释放消费潜力、促进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为此,省市场监管局将采取以下举措:
一是按照“四个最严”要求,建立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全过程监管机制,树牢底线思维,聚焦重点人群、重点产品、重点区域,开展食品领域“卫生环境、质量标准、服务水平”三大提升行动和食品安全问题“大排查、大检查、大整治”,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药品安全监管,严把“两品一械”(药品、化妆品,医疗器械)质量安全关。
二是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扎实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治理压力管道、气瓶、大型游乐设施等薄弱领域特种设备安全隐患;突出重点消费品、重点工业品等质量安全监管,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让人民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三是围绕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造成大危害的重点领域,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严格缺陷产品召回制度落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全省大力开展放心消费创建,“一条热线、一个平台”为百姓提供便捷的投诉举报渠道,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和警示,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全力提振消费信心,充分释放消费潜力。
通过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强化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倒逼企业产品、服务质量提升,促进产业转型发展。同时,统筹计量、标准、认证认可和检验检测等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及应用,落实质量提升行动计划,强化标准引领,提升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服务能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转化运用,推动引导企业创造更多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热点新闻
- 723681
- 191171
- 100245
- 68322
- 64315
- 61313
- 51076
- 42136
- 29079
- 26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