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一个人融入社会的“通行证”,更是“经济身份证”。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有助于金融资源向“三农”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更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保障,成为人们开启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信用评定”为精准扶贫注入金融活水
推开门,便可见雪山草地白云悠悠,群山环抱溪水淙淙……这醉人景致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县查理乡的一处“世外桃源”——神座村。在这里经营着民宿和农家乐的藏族老板额科,正忙进忙出地服务着客人。
“3年前我家还是贫困户,经营的农家乐规模小、收入有限,眼看着别人家的民宿生意火爆,自己却拿不出钱来扩建客栈。这个情况直到2018年被评为五星信用户开始发生改变。”额科告诉记者,因为是五星信用户,他获得了30万元贷款支持,顺利扩建了客栈。2019年他们全家收入超过15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其实,在当地像额科这样获得信用贷款、实现脱贫目标的农户不在少数。神座村党支部书记荣清介绍,该村共评定信用户92户,全村被评为A级信用村。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农户们换来累计近800万元的信用贷款,村里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120元,神座村成为远近闻名的信用示范村。
在专家看来,贫困户往往缺乏抵质押物而面临融资难题,上限5万元的传统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也常常支持力度有限。开展对信用村、信用户的评定,有助于破解这些融资难题。金融机构通过对标评定结果优化贷款产品,可逐步形成“以信用促融资、以融资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民银行相关人士介绍,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共建设有农户信用信息系统270个,为1.88亿农户建立信用档案,其中开展信用评定的农户为1.28亿户。通过信用户、村、镇的示范带动效应,更多农村经济主体主动守信,营造良好的乡村信用环境。
“信用重建”助力失信贫困户摆脱困境
“当时治病欠下的债一时无力偿还,影响了征信记录,我以为今后再也不能贷款了,没想到银行又给我一次机会。”51岁的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彭镇西村村民强文平告诉记者,2011年他因车祸受伤无法继续拉货谋生,家里一下没了收入,治病欠下的2.8万元债务到期无力偿还,形成了不良信用记录。
不过,因病致贫的强文平很快看到了希望:2016年他贷到了5万元,买了农用机具、鸡苗等,次年就顺利脱贫。去年全家年收入达6万元。
原来,当地金融系统在经过筛选、甄别之后,对像强文平一样存在不良信用记录但非主观恶意,仍具有还款意愿和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信用重建,帮助他们重新获得信贷资金进行生产经营。
“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是鼓励守信、惩戒失信,但并非简单的一刀切,针对非主观恶意失信且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应当体现信用体系建设的救济性功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副行长李滔介绍,截至去年末,陕西省已有11654户贫困户进行了信用重建,金融机构累计发放贷款5.51亿元。
专家表示,通过全面考察失信贫困户信用状况和发展潜力,给予其信用重建的机会,既可以改善贫困户信用状况,也是落实金融扶贫政策的必然要求。
信用建设示范工程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5月的黄花地里一片翠绿,看着黄花苗纷纷开始展叶,山西省大同市云州区下榆涧村黄花种植大户胡亮笑得合不拢嘴。
“以前都是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黄花,规模小、挣钱少。现在咱农民通过信用获得银行支持,扩大了种植规模,收入也往上涨。”胡亮告诉记者,去年8月他通过农行贷到了30万元,将黄花的种植面积扩大到80亩,收购车增加到5辆,冷库新建了3间……
大同市是黄花的主要产地之一,部分农户期待规模化发展却缺乏资金支持。为此,当地结合农村信用体系“百县千村”示范工程,引导金融机构针对黄花产业设计相适应的信贷产品,取得了良好的支持效果。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征信处负责人表示,通过搭建完善的农(村)户信息数据平台,将大数据与农户信用评价相结合,可实现对农户的“精准画像”,开发符合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让信用逐渐成为农村生产发展的“金字招牌”。
记者了解到,“百县千村”示范工程开展以来,山西全省累计评定信用村2062个,评选信用示范村569个,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档案115万户,研发了符合农户需求的信贷产品252个,为符合条件的31万户信用户发放贷款173亿元。
人民银行表示,下一步,将深入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完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合力构建完善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引导金融资源持续投入“三农”领域,推动农村产业兴旺、乡风文明。
热点新闻
- 723622
- 191049
- 100207
- 68319
- 64245
- 61308
- 51044
- 42134
- 29051
- 2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