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是研学、出游旺季,也是各类消费纠纷的高发期。为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体验高质量的美好假期,相关部门发布暑假消费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务必科学、理性和合理消费。
出游警惕“低价”陷阱
选择通过旅行社出游的消费者,应选择有合法资质、规模较大、信誉较好的旅行社。签订旅游合同时要对行程安排、吃、住、行标准、违约责任等作出明确约定。切莫选择无相关证照、资质的单位和个人,对微信圈、短视频、俱乐部等组团旅游形式要提高警惕,慎重选择,避免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增加维权难度。
同时,要注意“低价团”,在购物方面尽量选择正规商店或管理规范的市场购买纪念品,不要轻信“老乡店”,更不要随其前往,以防受到胁迫。在景区购物要事先做好功课,充分了解产品是否符合自身需要,避免冲动消费。购买商品时务必看清商品的价格、质量、产地,索取发票(收据)等商家凭证。
理性选购景区食品:外出旅游要从正规销售渠道购买食品,无固定场所商贩售卖的食品以及无生产厂家名称、生产日期、生产地址等的食品应谨慎选购。选购前还应细看食品包装,检查是否密封完好,包装上食品标签的内容是否齐全。正规产品的标签上应该印有清晰的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购买食品要注意查看是否超过保质期限,买来的食品要按照包装上标识的条件进行贮存,打开包装后就要尽快吃完。
对宣传项目查询辨别:对研学项目宣传内容进行查询辨别,可通过致电名校官方电话等正规渠道核实“名师”身份、专业程度、研学主题,上网查看消费者评价留言,避免参加馆内“放羊”“校门打卡”“游而不研”“只研不游”等存在虚假宣传或货不对板的“伪研学团”。
明确合同签订内容:消费者签订合同时,首先要明确合同签订主体,防止出现研学活动的组织者、承接业务的合作方等几个经营主体相互推卸责任。其次要明确研学线路、收费标准、时间日程、食宿条件、出行交通、秩序管理、师资力量、安全保障、安全风险提示、退费办法、违约责任、争议解决等事项。对合同中存在的不公平格式条款要及时指出,并要求修改或删除。将双方口头达成的约定和经营者的口头承诺书面写入合同条款中。
防范培训机构安全风险
对于满足学生兴趣特长的非学科类培训,建议消费者谨慎选择办学规范、口碑良好的教育培训机构。培训机构一次性培训收费跨度不得超过3个月或60课时,且不得超过5000元,提前收取费用时不得早于培训开始前1个月。
消费者要主动与相关机构签订正规服务合同,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期限、培训教师、收费项目和标准、退费及争议解决办法等。缴费后要及时索要并妥善保存相关票据凭证。
此外,教育部已推出“校外培训家长端”APP,家长可通过该APP购课缴费和续费,切勿将培训费用缴入培训机构的非资金监管账户或个人名下。
谨防沦为诈骗分子“工具人”
在校学生请务必妥善保管银行卡、电话卡以及微信、QQ等网络社交软件,不要为了蝇头小利而帮助他人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导致被公安机关追究法律责任,不要还没出校门,人生就已蒙上了污点。
谨防网络游戏骗局
网络游戏的骗局多种多样,“免费领取游戏道具”就是其中的一种诈骗手段。不法分子在各类短视频平台和论坛中散布类似“加群领免费游戏道具”的消息,待未成年人加入群聊后,不法分子称扫描二维码即可领取,但由于受害人是未成年人,所以需要使用父母的微信进行扫描。受害人扫描后会提示“领取失败,账号被冻结”,不法分子便会告知受害人需通过扫描付款码进行解冻,解冻成功后钱款会自动退回,并且运用各种话术诱导受害人反复进行付款,骗取大额钱款后便立刻失去联系。
谨防假期兼职骗局
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想赚零花钱的心理,在群聊或社交平台上发布“足不出户、日赚千元”“轻松兼职返利”等信息,实为刷单诈骗。起初一般都会让受害人得到小额收益,从而使其卸下心理防线,在受害人投入大量本金后,便出现不能提现、账户冻结等问题,诱导受害人继续加大投入进行解封,待受害人无能力投入或有所警觉后,骗子立刻消失不见。
在此提醒广大家长,在消费过程中,应主动保留交易记录,留存交易凭证,遇到消费纠纷及时与经营者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可拨打12345热线、到行业主管部门或线上智慧315平台投诉。
热点新闻
- 725308
- 193883
- 101076
- 68442
- 65108
- 61423
- 51583
- 42211
- 29616
- 2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