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毕业季。招聘会场人头攒动,名企面试应者如云,求职网站访客众多,处处彰显毕业生渴求理想工作的热情。面对求职高峰期,教育部日前发文提醒毕业生,要认真了解常见就业陷阱,做到“五防三要”,避免踩“坑”。
毕业生社会阅历较浅,不易识破不法分子精心包装的“糖衣炮弹”,有时不知不觉踏进就业陷阱。四川日前公布一起典型案例,不法分子诈骗400余名求职大学生,涉案金额高达131万元。种种就业陷阱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威胁生命安全,这种乱象必须得到有效遏制。教育部此次曝光黑中介、乱收费、非法传销等常见就业陷阱,剖析侵权特征及应对手段,提醒广大毕业生增强防范风险意识。
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些求职陷阱性质恶劣、危害性大,仅凭毕业生自觉提升防骗意识显然不够。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既要在扩大就业增量上做文章,也要健全法治监管机制。聚焦就业陷阱特征精准发力,排查铲除灰色产业链、“保护伞”,从严处罚涉事人员或机构,净化就业市场环境。健全维权绿色通道,鼓励毕业生遭遇就业陷阱后主动拿起法律武器,收集留存证据并及时报案,提升监管执法成效。
就业陷阱往往通过各类招聘渠道层层渗透,以看似合规的精美“画皮”出现在求职者面前。助力毕业生远离就业陷阱,渠道方应擦亮眼睛,做好招聘信息筛查,消除认证审核环节漏洞,拒绝资质不全、夸大宣传、待遇真实性可疑的用人需求,从源头防范就业陷阱出现。强化人员管理,防范内部人员受利益诱惑与不法分子同流合污。
教育部提醒毕业生,不要轻信无任何要求且薪资待遇异常高的招聘信息。很多人找工作时希望“钱多事少离家近”,不法分子正是抓住这一心理诉求,抛出轻松赚大钱、无门槛高回报等诱饵,引诱受害者上当。理想工作没有标准答案,要引导毕业生寻找有利于发挥自身特长、实现人生追求的岗位,从心理上摆脱就业陷阱诱惑。全社会应加大对毕业生群体的关心关怀,协助毕业生找准个人定位,合理规划求职方向,积极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推动毕业生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场工作者的“转身”,顺利开启满怀期待的人生新阶段。
热点新闻
- 725093
- 193541
- 100990
- 68431
- 65086
- 61417
- 51563
- 42204
- 29571
- 2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