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中国 本站支持IPv6

莫让披着自愿外衣的二维码变“拦路码”

来源 :红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3-06-26 打印

停车缴费、点餐、购物……如今,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服务已然成为一种常见做法,但这种本该“提高效率”“便捷快速”的消费方式,却因为部分场所设置的通过关注公众号来缴费、被迫授权个人信息、日常频繁推送广告等情况,给不少消费者带来困扰。中消协近日表示,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对强制关注公众号”消费监督工作。

如今,随着移动支付技术的普及,扫码支付已经代替人工服务,成为日常消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比于传统的支付方式,扫码支付减少了排队时间、降低了消费者和商家的沟通成本,是一种“共赢”行为。然而,伴随着扫码技术的日益普及,这项技术也逐渐“变味”,不少商家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甚至收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让这项本该提供“便利”的技术日渐“繁琐”,引起广大消费者的不满。

其实,早在2021年,就有多地消协呼吁“餐厅应该不收集或者尽可能少收集消费者的信息”,腾讯公司也向开发者推送了关于自查“扫码点餐强制关注公众号”问题的通知,可是“强制扫码关注”现象却屡禁不止,至今仍存在于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细究原因,一方面,扫码消费往往打着“形式自愿”的幌子,行强制关注之实,从而让部分消费者认为扫码是举手之劳,是消费的附带性行为。就算有消费者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正在遭受侵犯,心里虽然十分抗拒,但为了完成整个消费行为,还是不得不向扫码关注“低头”。

另一方面,搭建一个收集信息的扫码小程序不仅制作门槛极低,而且背后隐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一些商家通过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以此增加流量,并通过广告推送的方式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和光临,将流量变现,转化为销量收益,甚至还有一些商家将收集的个人隐私出售给广告骚扰公司,从而衍生出一条灰色产业链。

诚然,从短期看,商家或许可以通过“扫码关注”收获流量积累,获取一定的效益。但从长远出发,随着消费者个人隐私保护意识的增强,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商家线上的评价和线下的口碑,最终遭到流量的“反噬”。

不仅如此,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处理个人信息要遵循“合法、正当、必要、诚信”的八字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更是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商家变相强迫消费者关注公众号的行为,实则违背了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关规定,也必然要受到相应的惩处。

幸运的是,治理扫码消费乱象,我们正在路上,多地的消协已经就“扫码强制关注使用”发声,并将开展相应的治理工作。除此之外,我们更呼吁有关平台承担社会责任,加入到治理行动中,配合有关部门对违规商家进行“封号”处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个新事物的发展,必然要经历成长的阵痛期,我们要引导“扫码支付”技术向善良、美好的方向发展,而不能让其滑向违法犯罪的边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