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是“史上最卷的”“6·18”刚刚过去,直播再次显示了其在商品销售上的魅力。有不少消费者发现,自己抢到了“最后100单”“只有这两盆”之后,主播又上了100单、又端出两盆,让消费者后悔不迭。有关专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直播间善用的诱导抢购等营销手法,也可能会让商家“上税”。
小心,吹牛也要“上税”——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吹牛者经常遭遇这样的揶揄或“警告”,当然,这些话大多是玩笑话。然而,在市场活动中,一些商家的“吹牛”行为确实会招致负面的法律后果,确实会以承担某种法律责任的方式“上税”。比如,网络直播间以虚构上单量、交易量、库存量等信息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抢购,就构成了虚假宣传,会触发对应的追责条款。
全面、真实、准确是商家营销宣传的法定义务,对应着消费者的知情权。多部法律都旗帜鲜明地向经营者的“吹牛”行为说“不”,并给出了“吹牛上税”的计算标准。广告法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对经营者的虚假夸大宣传行为,即“吹牛”行为,上述法律以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均规定了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罚则。直播间虚构交易或虚标虚报上单量、剩单量、成交量等信息,均构成虚假营销,不仅欺骗误导了消费者,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妨碍了消费者的选择权,还让“吹牛者”获得了不公平的竞争利益,妨碍了公平竞争。直播间的“吹牛者”要承担行政处罚责任,还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直播间“吹牛”有风险,主播及商家营销需谨慎。直播间吹牛“上税”是法治常识,对此,一些主播或商家不是不知情,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怀有投机侥幸心理。要让直播间主播或商家认识到吹牛的危害性和风险,不能依赖于他们的自律,还得依靠他律,依靠外力监督。
市场监管部门应瞄准直播间“吹牛”问题加大网络巡查力度,开展专项治理,并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全面收集问题线索,对核查属实的问题,该约谈约谈,该处罚处罚,该曝光曝光,让直播间吹牛必“上税”,充分释放法律的惩戒、震慑、警示效应,倒逼直播间主播和商家增强自律意识,管住自己的“嘴”。
电商平台或直播平台也应承担好主体责任,加强对入驻商家的资质审核与把关,依法依规发布直播须知,拉出直播行为“负面清单”,完善直播间实时监控机制和备份回看抽查机制,发现直播间的“吹牛”行为触碰法律底线,及时采取限制流量、取消推荐、停止直播服务或限制账号功能、注销账号等措施进行干预,并报告监管部门。
消费者对直播间的“吹牛”套路也应增强警惕意识,多长个心眼,多比较比较,多与主播或商家确认有关信息,并留存好相关沟通证据,尽量不盲目下单、冲动下单。如发现被直播间“吹牛”行为忽悠,可通过打差评、投诉举报或起诉等途径积极维权。
热点新闻
- 725093
- 193541
- 100990
- 68431
- 65086
- 61417
- 51563
- 42204
- 29570
- 28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