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元一斤的宝宝挂面、三四百元一套的餐具……不少商品打上“婴幼儿、儿童专用”标签便身价倍增,一些产品价格远超合理范围,却并未体现出“专用”的特殊性,还加剧了育儿焦虑。
随着育儿理念的提升,消费者对个性化、多样化婴幼儿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多。一些商家利用消费者的心理需求,通过提高婴幼儿用品和服务价格,赚得盆满钵满。50多元一个显温勺,299元一个保温碗,50元一斤宝宝挂面,300多元婴儿尿布桶,只要贴上婴幼儿“专用”的标签,就可以卖高价。普通的洗脸盆也就十来块钱,印上“婴儿”两个字,价格就贵了不少。
这些高价婴幼儿“专用”商品,价格远超普通产品,但实际功效却并无太大差异。一些产品并非婴幼儿专用,却以“适宜婴幼儿”为卖点,制造出不少“伪需求”,实则宣传大于内容。一款婴幼儿吹风机显示有“吹头发、吹屁屁”的功能,宣传页面显示“该款吹风机可以帮助宝宝改善湿疹、痱子等症状”,但有用户实测后发现,不同档位模式仅有温度区别。尤其是婴幼儿用品领域的某个产品突然成为“网红”,被众多母婴博主集体夸赞,背后可能与资本操作和媒介运营有关。
毫无疑问,消费者其实是交了大把大把的“智商税”。
在一些无良商家的眼里,广大消费者,不论男女老少,都是割不完的韭菜。一切都会过去,唯有韭菜一茬接一茬,永远也割不完。而商家也能够根据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抓住他们的消费痛点。例如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焦虑感具体体现为:女人怕丑、男人怕穷、孩子怕笨、老人怕死。一旦人们的这些消费痛点被戳中,不论是普通百姓,还是白领精英、硕士、博士,智商都将面临考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当前减肥、美容、养生等领域,会沦为智商税的重灾区了。
消费者若避免交所谓的“智商税”,就应当保持必要的理性,做好预算和规划、对比价格和质量,量力而行、无需攀比,切勿盲目迷信婴幼儿“专用”等包装名号,避免陷入消费主义陷阱。此外,市场监管部门也不能做“甩手掌柜”,要主动出击,严打商家虚假宣传,加强源头监管,尤其要加大日常巡查监管力度,重点查处线上和线下的无证照经营、虚假夸大宣传等问题,组织开展对无厂名厂址、无执行标准、无合格证的“三无”产品的专项检查行动。并通过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加大抽查抽检力度、定期更新企业“红黑榜”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市场培育和质量提升,加强市场消费供给,让消费者有更多价格合理的优质产品可选。
热点新闻
- 724966
- 193380
- 100934
- 68423
- 65057
- 61410
- 51540
- 42201
- 29520
- 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