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临近,“年货节”陆续上新。中国青年报社日前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68.5%的受访者有过特意去“第三方测评”做攻略,最后却踩“坑”的经历。
把“避坑”变“踩坑”,第三方测评为何如此不靠谱?要厘清原因,得先从其“身世”说起。所谓第三方,指的是未取得国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及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认可的组织或个人。他们宣称亲身测评或引用专业检测结果,能对商品品质进行公允的比较分析。然而,无论是以博主身份示人的“个体户”,还是以机构面目现身的商业团队,都未必是独立于买卖双方的第三方。
一条“测评”诞生的背后,往往来自成熟的产业链。在市面上,除了“定制化”的博主,甚至连测评内容也能全流程“定制”。广告营销公司作为幕后推手,实际上与品牌商关系暧昧。所以,那些以商养测、以测养商、商测互养等伪测评主体,绝不可能具有独立公正的属性。面对诸多乱象,58.0%的受访者指出一些测评账号名为测评、实为带货,26.6%的受访者认为有拉踩和诋毁对家商品的行为,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何维护第三方测评的独立性呢?其一,严格设置准入门槛。内容平台应建立测评内容准入机制。只有那些以公开透明与专业科学为基准、遵循流程与规范的内容创作者,才能跨过门槛,发布相关内容。其二,让诚信机制发挥实效。也就是说,要借助多元化的协同治理,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江苏省近期发布“第三方测评”合规指引,就起到了正向引导和负向禁止的作用。其三,监管要逐出搅局者。以测评之名行推销之实,可能涉嫌虚假宣传;如果涉嫌商业诋毁,则可能构成不正当竞争。相关监管部门必须擦亮眼睛,把违法违规的测评者淘汰出局。
热点新闻
- 725461
- 194191
- 101139
- 68456
- 65122
- 61432
- 51601
- 42219
- 29669
- 28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