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办公厅日前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服务质效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以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加快推动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健全全国一体化平台网络,提升中小微企业融资便利水平。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力量。长期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给中小微企业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近年来,监管部门推动商业银行把更多的信贷资源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但需要看到,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存在较多难点与堵点,信息不对称是其中之一。
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与银行信贷资源供给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匹配,在不少地区出现了“银行到处找客户,企业到处找融资”的怪象。一方面,银行遭遇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信贷额度相对充足而投放存在压力,贷款增长乏力,“有钱贷不出去”;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大多具有资产规模小、缺乏抵押品、资金需求周期短等特点,很难按传统信贷审批方式获得资金,“要钱贷不到”。一些地方虽建立了多个融资信用服务平台,但存在信息重复归集,且反映中小微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数据维度不足、可用性不强等问题。
此次《通知》的发布,将加强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整合和统一管理,提升信用信息归集共享质效,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深入推进“信易贷”工作,可为推动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及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方案”。架好资金融通的“信息金桥”,也是完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意愿、能力和可持续性。
中小农商银行长期深耕普惠金融市场,突出“做小、做散”导向,近年来投放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持续增长。但客观上,中小农商银行通过自身力量搜寻和甄别中小微企业的信息成本相对较高,运用新技术又不具备条件。因而,进一步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服务质效,将使中小农商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放开手脚”,多维度评判企业信用状况,提升贷前、贷中、贷后服务水平,同时降低获客成本。
提升金融服务能力,有效满足长尾客户的信贷需求,使信贷供给与需求更加匹配,必须打破信息不对称。对银行来说,提高对客户风险的识别和防范能力,有助于降低中小微企业授信对抵押担保的过度依赖,提升信用贷款比重,提升首贷率。
通过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将帮助银行基于信用信息开发与提供金融产品,让中小微企业以信用换取贷款。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2月末,银行机构通过全国一体化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累计发放贷款25.1万亿元,其中信用贷款5.9万亿元。再看上海市杨浦区,集聚了数字经济企业近70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1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400家。如果银企信息不对称、产品供需不匹配的问题突出,这类企业的融资往往难度较大。而在杨浦区,通过打造“信易贷”精准赋能新模式,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导向,在平台上架120多款精选金融产品,其中信用类贷款产品超过70%。
“信易贷”模式是发展普惠金融、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路径。从上海、江苏、重庆等省市推进“信易贷”的实践来看,通过对中小微企业的“信用助力”,强化企业“守信有益、信用有价”理念,可推动形成“以信获贷、以贷促信”的良性循环,助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各地应该加快落实《通知》,通过提升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功能,让“信用红利”惠及更多中小微企业。
热点新闻
- 723362
- 190805
- 100108
- 68308
- 63938
- 61266
- 50971
- 42130
- 29009
- 26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