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规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归集范围,今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目录》)。《目录》的出台不仅是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补充,更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用监管迈向新台阶的关键一步。本报邀请青岛理工大学城乡建设信用和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晓冬,从背景、目的、内容、意义等方面深入解读《目录》,探讨信用监管体系如何打破数据“孤岛”。
细化梳理公共信用信息为统一归集提供支撑
中国建设报:发布《目录》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李晓冬: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以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统筹推进相关工作,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牵头,各有关部委参与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部际联席会议。其中,住房城乡建设领域是社会信用工作的重点领域之一,住房城乡建设部是部际联席会议的重要成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社会信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制度之一,是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将社会信用和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共同定义为是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制度,为社会信用工作明确理论定位。
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明确要求,重点行业应加强信用管理,公共信用管理应界限清晰、目录完善、过罚相当。在此背景下,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在2024年年初牵头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共同发布《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基础目录(2024年版)》(以下简称《基础目录》),对各个领域包含的13大类公共信用信息做出明确界定。在此基础上,住房城乡建设部对涉及本领域的信用信息进行细化梳理,发布了《目录》,清晰划定公共信用信息的范围界限且列明信息的种类和条目,为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归集提供目录支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我国当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社会信用的典型特点是充分采集市场主体的信用大数据开展分析。在此背景下,采集好、管理好、应用好社会信用信息数据对于数字经济时代建立高质量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设报:请您谈谈统一归集全国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的原因。
李晓冬:归集共享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是推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例如,在一些地区积极探索开展重点行业信用评价,取得一些成效,丰富了事中事后监管手段。
以建筑市场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为例,绝大多数省份都建立了以建筑企业信用评价为代表的信用监管模式。信用评价工作的核心是采集建筑市场主体的守信信息、失信信息再进行综合评级。守信信息如企业资质信息、履约表现信息、质量安全表现信息、获奖情况等,失信信息如违约、违规被责令整改情况、受行政处罚情况、失信被执行情况、异常经营名录等,通过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评定,作出信用评级,再将结果推送至招投标等市场环节,即实现建筑现场表现与建筑市场表现“两场联动”,从而引导建筑企业重视信用表现,自觉自愿地规范自身信用行为,有效地改善建筑市场经营秩序、提升建筑品质。
但仍有不足。各地区、各行业尚未实现公共信用数据的打通共享,存在信用数据“孤岛”、“信用不出省、市”情况,不利于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比如,一个在外地注册的建筑企业若参与信用评价,往往只能采用在本地的信用记录信息,而其在外地积累的良好信用无法转化为本地市场优势。再比如,有些建筑企业在北京可能信用评价为A级,因为数据采集系统的区别,在其他省份可能被评为B级。这令人不禁发问:都是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开展的评价,如何给这家企业进行信用定位呢?这都是数据“孤岛”带来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有些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陆续暂停了建筑市场信用评价,目的是改善、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其中最关键的工作是从全国范围内采集、应用信用信息。在此背景下,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了《目录》,后续也必然会加快建设覆盖全系统的信用信息归集平台,实现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的公共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共享。
9大类85项信息条目 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中国建设报:《目录》中主要涉及哪些公共信用信息?
李晓冬:公共信用信息是指国家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在履行法定职责、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产生和获取的信用信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共涉及9大类85项信息条目,包括登记注册基本信息、行政管理信息、职称和职业资格信息、严重失信主体名单信息、信用承诺及履行情况信息、信用评价结果信息、遵守法律法规情况信息、守信相关荣誉信息、经营主体自愿提供的信息。
各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可以在日常监管中采集《目录》中信用信息,记入市场主体信用记录。未列入的不可以作为公共信用信息来使用。
中国建设报:为什么一些失信被执行人、企业异常经营名录等信息未纳入《目录》?
李晓冬:《基础目录》定义了13大类公共信用信息,其中司法裁判及执行信息、经营异常名录信息、合同履约信息、知识产权信息未出现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的《目录》中。
在公共信用信息管理领域,坚持“谁产生、谁认定、谁负责”的原则,上述4类信息的产生、认定不在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因此也不被列入《目录》中。但需明确的是,这些未列入《目录》的信息也是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市场主体的公共信用信息,在对企业开展信用评价的时候,是需要被考虑的。
《目录》对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内的信用信息也没有归纳完整。一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失信约束制度构建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提出,在社会关注度高、认识尚不统一的领域慎重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因此,《目录》所列的信息条目,是现阶段在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已经普遍达成社会共识的公共信用信息,未达成共识的暂不列入。随着更多行业信用管理工作不断深入,《目录》的后续版本会不断完善。
另一方面,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特有的区域性公共信用信息,由于缺乏普遍性、通用性,也未列入《目录》。为了便于未来归集相关信息,《目录》中列了一些扩展项目。如第2大类行政管理信息中的行政许可信息,在第41项明确列出“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负责实施的其他行政许可信息”,这也为未来归集此类地方性行政许可信息留有余地。
中国建设报:《目录》有哪些特点?
李晓冬:公共信用信息的管理坚持审慎适度、保护权益的原则。在编制《目录》过程中,每一条公共信用信息的认定、列入都是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论证、多轮征求意见的。这是住房城乡建设部第一次发布《目录》,我认为有以下三个特点:
首先,《目录》坚持“依法依规、保护权益、审慎适度、清单管理”原则,对于涉及市场主体切身权益的信用记录,严格落实列入必须“有法律法规或党中央、国务院政策文件作为依据”。在《目录》的最后一列,也梳理了每条目录信息被认定的公共信用信息的法律法规依据。
其次,《目录》涉及行业众多,覆盖了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城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造价咨询、园林绿化、住房保障、住房公积金、物业管理、工程消防、城市管理等行业。85项信息条目看似不多,但涉及了“衣食住行”“安居乐业”,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都息息相关,确实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最后,《目录》考虑了信用监管的实际需求。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个典型问题,就是守信成本高、失信成本低,单一行政处罚难以发挥震慑作用,影响了政府公信力。
以城建档案移交环节为例,这是建设项目审批、验收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为推进工程审批制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实施信用承诺等制度,加快了工程审批速度,但也存在一些负面问题。如参建单位履行承诺的情况并不理想,而管理机构却缺乏有效的惩戒手段。为此,《目录》在第7大类“遵守法律法规情况信息”中列入了“城建档案移交方面违法违规信息”,为档案管理机构提供工作抓手。另外,建设工程抗震责任企业及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信息列入《目录》,也是类似情况。
《目录》第7大类还列入了6条住房公积金领域违规信息。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对住房公积金业务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能够实施行政处罚的情形并不多。例如,对缴存单位不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的,一般是“责令办理”,对于个人住房公积金住房贷款违约的则是“逾期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行为都属于典型的失信行为,严重损害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公信力。因此《目录》列入了相关信息,将为住房公积金行业推行信用监管、为每个人每个企业开展信用评价奠定坚实基础。
用好信用手段 助推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建设报:请您介绍一下,近期住房城乡建设领域还有哪些重要的信用工作?
李晓冬:“十四五”规划对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有专门章节进行部署,其中与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主管部门密切相关的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重点内容:一是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二是制定公共信用信息目录和失信惩戒措施清单;三是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四是推广信用承诺制度;五是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公开和应用;六是加强信用信息安全管理,保障信用主体合法权益等。
近年来,围绕上述重点工作部署,住房城乡建设部一直在积极推进“两个基础”工作。
一是加强立法基础。如推动《物业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设立信用管理规定,研究起草住房城乡建设重点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管理暂行办法、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信用修复暂行办法、建筑市场信用管理办法等,将为行业开展信用监管提供依据。
二是夯实数据基础。近年来,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有关项目立项,主要目的是为实现数据统一归集共享。《目录》发布后,明确了信息的归集范围,提供了目录支撑。以此为基础,我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加紧建设覆盖全系统的信用信息归集平台,为打通共享信用信息提供平台支撑。平台建成后,按照《目录》范围,不仅可以从基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动态归集信用信息数据,还可以从国务院的其他部门,包括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国家级平台,共享从其他渠道归集住房城乡建设信用信息。这两个方面信息归集汇总后,形成全领域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池,再按照地方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的需要进行推送,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为此,我也建议住房城乡建设部加快编制发布统一的公共信用信息数据标准、系统标准等行业标准,为归集共享提供标准支撑。
中国建设报:请您结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分析住房城乡建设部门需要关注的信用工作要点。
李晓冬: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在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时期,应完善信用监管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自从党的二十大以来,社会信用和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一起被定义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制度。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在参与相关工作时,不应把信用仅作为加强监管的手段,而是应该从经济体制角度考虑建立能引导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基于信用的新型监管机制。新型监管机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监管过程中应引入信用手段,用来精准识别、预警相关行业风险,优化配备本就不足、匮乏的监管资源;另一方面,拓展公共信用信息在市场中的应用,利用信用手段完善现代市场体制、机制的改革过程,引导市场主体重视诚信经营,促进形成高质量的市场经济环境。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要求,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中介服务机构诚实守信、依法履责”。工程勘测、工程设计咨询、工程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工程质量检测等是工程建设领域的中介服务行业,其诚信经营对于建设“好房子”关系重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应用好信用手段,特别是对部分取消了资质许可的行业,加强以信用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
另外,《决定》还提到“健全民营中小企业增信制度”。虽然住房城乡建设部门不是为企业增信的牵头部门,但这可以启发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积极拓展公共信用信息的市场应用路径。信用不仅是行业监管抓手,还可以为诚实守信的中小企业赋能,为其在市场推广、招投标、融资、保险、担保等领域授信,创造良好营商环境和公平发展机会,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也可以为建设项目识别、化解、规避风险提供保障。
中国建设报:《目录》会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李晓冬:《目录》发布将更好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目录》清晰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公共信用信息的界限,有效避免信用滥用问题,未列入《目录》的信息不可以作为公共信用信息随便使用。信用信息统一归集共享后,依托信息归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及时、规范地开展信用修复工作,为市场主体提供自我修正的机会,保障其合法权益。在这个管理框架下,“信用手段”将对构建诚实守信市场秩序发挥正向引导作用。
《目录》的发布旨在推进全国公共信用信息的统一归集共享,进而提升住房城乡建设部门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方面,各地区及时、动态归集信用信息,有利于实现对关键行业、重点企业信用风险的动态预警,有利于及时化解、避免系统风险,实现“数据跑在监管前面,监管跑在风险前面”。另一方面,各行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有利于以“信用信息流”为纽带串联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环节,避免出现“管审批的不管监管,管监管的缺乏手段”问题,有利于构建“宽进、严管、重罚”的新型监管模式。
《目录》的发布,有利于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大市场、优化营商环境。其中最重要的结果是,各地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开展行业信用评价时,可以从部级平台采集全系统的信用数据,从而解决数据“孤岛”的问题。
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有利于我国建设企业“走出去”。国内统一的信用评级制度有利于为实力雄厚、信用优良的中国建设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赋能。同时,在建设企业走出去的浪潮中“乘潮出海”,把中国信用标准推向国际、打破国外信用评级垄断。通过中国信用标准的国际化,既可以规范中国企业海外行为,又可以提升中国企业风险识别防范能力,提升其在国际竞争和纠纷处理中的话语权。
热点新闻
- 724353
- 192574
- 100659
- 68372
- 64883
- 61386
- 51433
- 42178
- 29355
- 27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