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中国 本站支持IPv6

讲信用不能只靠道德约束 

来源 :经济日报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1-04-22 打印

 

    对个人良好信用记录的维护是欧美市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欧美国家的个人信用体系已建立100多年,并形成了以美、英为代表的私营征信系统模式和以法、德为代表的公共征信系统模式。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人口的快速流动,致使一些人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一个失信的社会,高昂的成本无处不在。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支撑点。从传统经济学来看,人们实施守信行为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社会也正是在人们合法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断发展。如具备了个人信用,一个人就有了无需付现即可获得商品或服务的前提,可以说,个人信用记录就是个人的“第二身份证”和在社会中生存的“通行证”。

  信用取决于信用主体的诚信度和外在约束力度等因素,这些因素又同信用主体所处的信用环境有关。如我国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在这里,人们相互知根知底,互为保险,许多乡村中解决矛盾或调适权益纠纷不是靠打官司而是靠乡规民约。在这种熟人环境下,每个人的长期利益都需要依赖这些关系获得,一旦违约,代价沉重。

  在信息严重不对称时,失信行为的选择无疑对个人来说是成本较低的。在陌生人社会,要把重心放在规范的制度约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不守信者的成本——破坏其未来利益获得,让其未来利益作为现在行为的“抵押品”,“一处失信、处处受制”。只有当失信成本高于守信成本,守信利益高于失信利益时,才能使人自觉实施守信行为。

  信用环境的优化首先是外在约束逐步强化的过程,只有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每个人、每个机构的信用状况都会被权威公共管理系统记录在案,并不断完善信用信息的共享,使得守信者名利双收,背信者步履维艰,才能使每个人、每个机构都珍惜自己的信用行为和信用记录。前段时间,最高人民法院已同中农工建交等金融机构展开合作,实现共享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以规避金融信贷风险。同时,还须加强信用文化建设,促进信用主体守信意识和行为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