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更好促进“两个健康”——落实党中央和全国两会精神,多地正在切实帮助民营企业排忧解难、为民营企业家打气撑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并不需要特别的优惠措施,而是要通过深层次的改革、“高阶版”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真正把“平等对待”落到实处,让民营企业感受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
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排名首位的城市,民营经济在上海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22年,上海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逾1.2万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27%,保持着“四分天下有其一”(外资企业、中央企业、地方国企、民营企业)的位置。
一线城市土地价格贵、商务成本高,上海如何为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良好发展机遇?优化营商环境是其中的“密钥”之一。作为世界银行评估中国营商环境的样本城市,从2018年开始,上海连续六年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累计推出改革措施近千条。通过深化改革,既在特斯拉项目中创造了“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临港速度”,也在正泰智电港项目中创造了从土地摘牌到取得施工许可证仅用6小时的“松江速度”。
时代在变,企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在变。从改革的角度看,如今民营企业对发展环境的需求,并不止于“少跑多少路、少走多少程序、少交多少材料”等“基础款”的“放管服”改革,而是更多聚焦事关平等准入、要素获取、社会信用等“高阶版”的优化营商环境行动。实事求是地说,包括上海在内,全国各地在这些方面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以平等准入为例,相较于同等类型的国企和外企,很多民营企业在政府采购、招投标等领域依然感受到了不平等待遇。有民营企业表示,难以参与一些重大项目的建设与运营,隐形壁垒仍然存在,无法大展拳脚。
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获取也是民营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外企实力雄厚,不少国企享受着政府信用背书,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仍处于弱势地位,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度较大、贷款利率偏高。
应该说,经过多年改革,很多地方的营商环境在服务性、便利性层面都达到了较好水平,下一步要坚持问题导向,在事关“公平竞争”的改革上下大力气、啃硬骨头,真正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让民营企业放心干、大胆闯,心无旁骛发展壮大。
热点新闻
- 724386
- 192664
- 100680
- 68372
- 64901
- 61388
- 51443
- 42179
- 29360
- 27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