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陕西>>诚信建设万里行>>信用赋能·助力陕西营商环境突破
改革创新赓续前行,踔厉奋发再求突破。为着力推进营商环境突破年活动,聚焦秦创原总窗口建设,近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发布《沣西新城2023年营商环境品牌提升工作方案》,围绕工建改革、政务服务、助企纾困、金融服务、产业培育、科技创新、审慎监管七大领域,提出以“七服七办”为目标的30条“硬举措”,推动改革再突破、创新再深入、制度再完善、营商环境再升级,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助力高质量发展稳步前行。
一、报建服务“极简办”
1.优化土地供应方式。推行“标准地”及“用地清单制”,强化用地单位“拿地即开工”,土地出让前完成土地资源评估、评价和普查等事项,形成土地资源用地清单,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公共服务企业在项目后续报建或验收环节,不得擅自增加清单外的要求。
2.创新工建项目审批模式。构建“大审批”体系运作模式,将工建项目涉及办理的立项、能评、环评、用地、工规、施工、验收等事项集中至“一个窗口”受理,审批人员集中至“一个区域”审查,完善工建项目“一窗受理、一门办理、一章审批、一次办好”审批服务体系,实现由“事项审批”向“项目审批”的转变,提高审批效能,加快项目落地。
3.提高规划审批决策效能。构建三维城市规划及三维管线管理系统,对审批项目相关数据录入建模,实现方案可视化,高效辅助规划审批决策;动态更新批后项目三维数据及审批数据,实现审批数据及资料的信息化、便捷化管理。面向地下管网业务发展需求,实现管线资源的可视化和二维、三维一体化管理、存储、查询定位与检测分析,促进地下管线数据动态更新。
4.简化市政配套管线报装。推行市政配套管线“报装即接入”,通过信息共享机制,精简申报材料,实现极简化报装;将水电气暖讯各类管网由政府和市政供应单位铺设至项目用地红线边界,企业不再进行红线外的各类管网施工、缴费,打通水电气暖讯“最后一公里”,节约企业成本,提升报装效率。
5.推行竣工联合验收。创新住宅项目“单栋联合验收”新模式,针对有多栋建筑的住宅项目,满足人防验收、规划验收、消防验收,达到安全使用条件、符合项目整体质量安全要求的前提下,对已完工的单栋或多栋建筑,采用单独竣工联合验收,实现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建设工程竣工联合验收时限分别控制在8个、5个工作日以内。
6.提供项目帮代办服务。组建“业务精、能力强、服务优”的项目帮代办服务团队,建立帮代办服务机制,明确帮代办服务范围、职责分工、服务流程等内容,设立项目服务帮代办窗口,“线上+线下”两端服务融合,为投资企业提供便捷服务,推进项目审批手续高效办理,促进投资项目早落地、早投产。
二、政务服务“沣速办”
7.推行“标准化”服务模式。对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指南、服务流程、服务场所、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监督评价等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各行业领域统一规范的政务服务事项受理标准、审查标准,做到政务服务事项同源管理、同步更新。
8.推行“集成快办”服务模式。制定“集成快办”事项清单,综合集成审批人员、事项、流程,打造出“窗口收件——审批服务专员终审”的“专线”审批模式,“集成快办”事项实现即时办结,大幅压减审批时限。
9.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模式。制定《“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实施方案》,设立“一件事一次办”专窗,落实企业和个人政务服务“一件事一次办”事项基础清单任务,优化审批环节及业务流程,形成标准化工作规程和办事指南,推出“一件事一次办”沣西特色套餐,加强业务培训学习。
10.优化证照办理流程。简化经营许可延续办理程序,低风险企业办理经营许可延续换证采取“告知承诺”,取消现场踏勘,实现许可延续便捷化;探索“证照齐换”改革,企业可选择同时办理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变更,一次提交资料,内部信息共享,一次办理,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限。
11.推行“云上办理”服务模式。构建“一网申报+云踏勘+云评审”审批模式,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不见面审批”;依托新区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深化“四电”应用,大力推进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材料在政务服务领域广泛应用、互认共享,助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
三、助企服务“悉心办”
12.完善助企服务工作机制。完善“处级干部+专业干部”助企联络员体系,根据“五上”企业、秦创原企业等重点企业变化情况,动态调整匹配助企联络员,实现重点企业服务不断档,常态化开展助企帮扶,加强政策辅导,解决企业诉求。依托“政企通”平台,及时追踪服务企业的基本信息、提交问题、办理诉求情况,实现专业性精准服务、体系化联动服务、闭环式全程服务。
13.高效解决企业诉求。完善企业诉求全过程闭环处理机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诉求服务力度,通过召开企业家座谈会、聘用营商环境观察员、公布营商环境热线、入企走访调研等方式,畅通企业诉求反馈渠道,加强诉求收集整理。建立企业诉求反馈处理长效机制,按照“职能对口、相互协作”的原则,明确企业诉求协调办理时限,及时回复企业诉求,实行“双周动态清零”,加强助企帮扶质效回访力度,对影响新城助企帮扶整体成效的,倒查责任、严肃问责。
14.提升园区服务保障能力。立足园区企业员工需求,围绕餐饮、出行、发展等方面,完善园区全要素服务体系,优化管理服务机制,提升基础设施水平,组织园区企业开展座谈交流、行业沙龙、路演、定期培训等活动,靶向护航企业发展,提升园区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四、金融服务“融易办”
15.搭建金融服务需求库。跟踪新城重点企业融资诉求,建立服务对象清单,按照企业需求实现分级分类动态管理,不断夯实金融服务基础。
16.优化线上线下金融板块。配合新区完善陕西政务网金融服务板块,在政务大厅打造金融服务专区,推动线下服务与线上平台结合,整合银行、担保、信用服务机构等资源,实现银企“点对点”对接,推动“信息共享、信用赋能、融资匹配、政策集成”,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最后一公里”问题。
17.强化金融产品供给。引导新城金融机构借助信息技术手段,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丰富金融产品,拓展金融产业及服务链条,扩大聚集效应,进一步提升对不同种类企业支持的覆盖面和精准度。
18.发挥金融辅导纽带作用。开展“企业登门行”、融资对接会等活动,加强政银企对接沟通。充分发挥“金融服务专区”与“秦创原服务专窗”联动作用,结合“金融辅导员”服务模式,搭建好金融服务平台,开展“一企一员”“一企一策”等精准惠企服务,强化对重点产业链、科技型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
五、产业服务“即时办”
19.增强招商引资实效。创新招商手段,拓展招商渠道,围绕培链强链,主动谋划产业链,形成招商图谱,优化产业布局。优化招商政策服务体系,制定园区招商引资专项政策,提升招商政策吸引力,促进项目招引落地;规范招商引资项目准入、准出工作流程,制定管理办法;建立“产业扶持+园办专项+一事一议”政策体系,丰富产业招商抓手,支持企业发展壮大。
20.强化企业培育力度。构建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企业项目储备库,加强入库辅导,做到“应入尽入”“成熟一户入统一户”,壮大在库企业数量。针对已入库企业,重点抓好企业保持度,在保证原产能的基础上加大生产和产能,不断培育壮大;针对临近达标企业重点培育,积极引导,及时申报入库;针对新增企业动态跟踪,及时掌握企业信息、发展情况,助推企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21.梳理产业奖补政策。针对新城重点发展产业,梳理出台新城级对应奖补政策;同时按照行业逐一梳理各级各类产业政策奖补办法,根据“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综合评审”政策分类细化政策兑现条款,明确奖补范围、对象、标准、方式、程序等内容,推动政策兑现可操作、可落地,做好对企政策解读工作。
22.优化政策兑现流程。通过信息共享等方式,实现符合条件的企业免予申报、直接享受政策,普惠政策力争100%“不来即享”。对确需企业提出申请的惠企政策,合理设置并公开申请条件,简化申报手续,实现一次申报、全程网办、快速兑现。
23.争取更多扶持政策。落实政策激励,用好用活各类稳增长政策措施,利用载体及时发布相关利好信息,为企业及时准确提供决策信息服务,积极与上级部门对接,为企业申请政策和资金支持,用真金白银支持企业发展。
六、科创服务“加速办”
24.加快重大科创平台建设。联通产学研,深挖科创资源,出台《成果转化“加速器”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打造全省科技产业聚集区和成果转化示范区,推动总窗口挂牌。推广“企业主导+科研院校主力+政府支持+开放合作”模式,推动建成一批“三器”示范平台、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等研发平台,促进成果转化落地见效。支持行业前沿企业建成一批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场景,加快市场化进程。
25.促进产业聚集形成规模。加大科技企业培育力度,优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推动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应评尽评。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四个工程,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优化政策导向,出台鼓励科技创新的惠企政策措施,加大对链主企业科技研发、强链补链支持力度。加大省属国企重大项目和科研平台招引力度,建立招引目标企业信息库,重点引进行业隐形冠军、瞪羚企业等,引进一批国企项目、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新经济领域企业,做大做强科技创新企业集群。
26.推进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加快科创服务载体建设,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园区”体系,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开放资源建设专业化孵化器、众创空间,支持民营性质、专业性质、创投机构牵头的孵化机构建设孵化载体,推动西部云谷四至八期、A板块等载体全年加快开工建设,出台《科创载体管理办法》,优化载体绩效评估考核。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升“创新高地”品牌影响力,打造“以赛代评”试点,筹办“西源汇”创业服务峰会、科协年会、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活动,持续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秦创原项目路演等系列活动,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27.构建秦创原人才引育体系。全面开展西安交大“三池一机制”建设先行先试工作,推动“校招共用”模式在重点企业进行试点,将企业人才培养环节前移,配套举办“高校科技人才行”“校企职通车”等系列活动,拓宽企业与高校人才间的互动交流渠道,精准匹配人才所需。支持科研人员带成果、带技术、带团队创办领办企业,加快引进一批产业创新团队、优秀企业家、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层次人才,力争全年新增科技经纪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新双创”团队实现新突破。
28.建立科创成果转化服务机制。主动融入“秦创原”总窗口建设,助力科创成果转化,立足交大创新港科创成果资源聚集优势,探索形成“一个交大教授、一个转化项目、一个专利技术、一个创新团队、一个市场主体”的“五个一”科创成果转化服务新模式,促进科创成果转化见效成势。
七、监管服务“智慧办”
29.推行柔性监管服务。以“对行政相对人影响最小的方式实现行政管理目的”为导向,选取市场监管领域部分轻微违法行为试点,形成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柔性”清单,明确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执行依据、适用标准及规则,实行规范化管理。拓展“柔性”清单,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准确适用能力,切实做到免得准、管得住、做得好,让政策真正惠及广大市场主体。
30.创新信用监管模式。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试点,争取创建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搭建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对新城全量企业实施科学分类,综合评估企业信用,实施差异化监管,将市场主体的年度企业信用综合评价结果创新应用到行业企业综合评价中,提升守信企业综合评价等级,强化“信用+审批+监管”协同,应归尽归市场主体承诺、履约信息,实现靶向抽查、精准监管,推进监管既“无处不在”又“无事不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