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信用陕西>>诚信建设万里行>>信用赋能·助力陕西营商环境突破
为更好地便利企业群众办事创业,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宝鸡市太白县创新“十抓”举措推动政务服务“一键办”,为企业群众提供数字化、便利化的智慧审批服务,构建高效便捷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一、抓平台建设,便捷审批“贴民心”。依托陕西省政务服务网上平台和“秦务员”APP手机端,全面整合所需申请材料,继续梳理简化流程,实现清单完整准确,指南精准易用,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向网上政务大厅汇集;做好“秦务员”APP高频事项的梳理和上线工作,逐步实现33个部门2036项政务服务事项从“能办”到“好办”“易办”转变。截至目前,太白县借助线上平台已实现1430个审批服务事项“全程网办”,网办可办率达92.78%。
二、抓智慧政务,自助服务“便民心”。持续加强政务大厅、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便民服务站建设和资金投入,合理配置政务服务专区,设置自助服务一体机、自助查询机、便民打印机等自助终端,逐步实现自助终端与政务服务平台全面对接,所有网办事项在线办理、信息查询、自主缴费、结果送达等业务皆可自助办理,为办事企业群众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24小时不打烊”政务服务。
三、抓便民服务,掌上办理“连民心”。探索推动“零见面、零跑腿”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动更多便民公共服务事项上线微信、支付宝等移动端应用,推广应用新登记市场主体“营业执照微信办”,实现注册登记、申领发票、电气暖、话费缴纳、网络缴费、住房公积金、社保、医保等高频事项“掌上可办”,引导提高群众网办意识和平台使用率,不断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2023年全县市场主体登记全程网办率达80%以上。
四、抓集成改革,事项套餐“顺民心”。围绕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健全“一件事一次办”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重构跨部门办理业务流程,优化环节流程,推动申请表单多表合一、线上一网申请、材料一次提交,2023年,全县共办理“一件事”套餐280余件。2024年将在20项“一件事”套餐的基础上,围绕高频、面广、需求多的事项,继续推出第二批至少8件事“一件事一次办”套餐,持续扩大“一件事一次办”改革覆盖面。
五、抓视频踏勘,纾困解忧“舒民心。推出“远程踏勘”智慧政务服务新模式,围绕小餐饮经营许可、食品经营许可、户外广告设置许可等20余项高频事项办理,以线上“屏对屏”远程视频勘验方式实时完成对踏勘现场周围环境、场所布局、设备设施等条件的核查,最大程度节省时间成本,提升审批速度,实现审批服务“零见面、零接触”。截至目前,开展视频踏勘10余次。
六、抓帮办代办,全程办理“暖民心”。围绕解决群众网上办事不熟练、电话咨询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开通“线上视频云帮办”服务模式,设置“政务云帮办专员”,办事企业群众享受“一对一”视频帮办服务,运用远程身份核验、音视频交互、屏幕共享等技术进行全程视频沟通,将“网上办”升级为可交流、有温度的视频“云代办”。2023年先后开展线上、线下帮办代办服务30余次,办理事项125件,惠及企业53户。
七、抓多点办理,就近办事“入民心”。在原有53项“跨域通办”事项基础上,围绕社保、医疗、居住、婚育等高频异地办事需求,持续推动更多事项、更大范围“跨域通办”事项的规范化运行,实现事项办理“就近申报、跨区漫游、无感切换”。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实现高频事项 7个镇 44 个村2个社区全覆盖,目前37项审批服务事项权限下放7个镇便民服务中心和2个社区便民服务站“委托办”,推动更多便民服务事项向基层延伸,依托银行网点、园区等设置更多营业执照代办点,让更多区域开办企业“就近办好”,营业执照“立等可取”。
八、抓政策免申,无感即享“惠民心”。在政务网站、微信公众号、政务新媒体等宣传渠道基础上,依托“智慧社区”“数字乡村”平台及电信运营商,向企业提供证照临过期提醒服务、向群众精准推送政务服务政策信息流程,全面梳理各项惠民政策条件和适用人群,精准匹配符合政策条件的企业和群众,推动实现惠民政策“免申即享”。2023年,为235户商户提供证照临过期提醒服务。
九、抓诉求应答,接诉即办“解民心”。充分运用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12345热线、县长信箱、投诉监督电话、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等渠道,高效受理政务服务咨询、投诉、求助、建议和在线办理指导等诉求;建立健全“接诉即办”机制,2023年收到线上评价3110条,好评率为100%,评价整改完成率100%,以评价倒逼政务服务水平提升,持续优化和改进服务问题,打造便捷、高效、规范、智慧的政务服务“总客服”。
十、抓服务提升,规范执法“安民心”。加强政务服务窗口从业人员配备、管理、培训和考核,持续提升干部队伍法治思维、服务意识和数字素养,推动政务服务窗口人员和行政审批执法人员考取行政办事员职业技能证书及行政执法证,达到100%“持证上岗”,切实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和解决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断强化政务服务专业化队伍建设,推进综合服务窗口人员向高标准、高层次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