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中国 陕西省信息中心 陕西一带一路网 本站支持IPv6

王永利:中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现实与未来

来源 :网易商业报道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04-11-01 打印

中国的央银行行长助理王永利先生:谢谢主席的介绍。各位来宾,大家好。非常荣幸参加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的大会,与大家一起来探讨信用和风险管理的话题。信用和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进行管理必须高度关注的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这是因为商业银行是直接面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吸收存款办理贷款以及交易结算和资金会话业务,以及在此基础上提供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组织。其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它属于高负债行业,单独从资产负债表上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一般都是在95%以上,我要强调一下,我讲的是会计概念的资产负债率,大家可能会提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以上,怎么可能资产负债率是95%以上,这里面有一个计算口径不统一的问题。根据有关方面通报的情况,到九月末,国内所有银行的资产总额达到了30万亿以上,权益部分只有1.3亿左右,大概"权益"在资产中的份额只能达到3.75%,而银行之所以能够保持很高的资产负债率,最关键的就是要有良好的信用。商业银行重要特点第二就是它属于高风险行业,这不仅因为它直接从事钱的安排和钱的应用,面对钱的诱惑具有很大的操作风险,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主要从事存贷款资金的拆借业务,不是买断,卖断的业务,而是资金的租赁业务。所以在整个业务结束之前,银行一直跟它的交易伙伴是密切连在一起的,它与广大的存款人、债权人紧密相关。商业银行的经营不仅受到外方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商业银行本身经营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系统乃至社会的稳定,商业银行面临着诸多的风险。比如说信用风险,比如说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合规的风险等等,因此良好的信用和良好的风险感觉体系,是商业银行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严格的监管、约束作为外部条件。同时也需要银行内部建立起有效的识别度量和管理风险的体系。

  前面马行长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一些问题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我主要想就如何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二的要求,参照它内部风险评价的精神,在内部建立有效的评级体更好的识别度量和管理信用风险谈一点看法。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银行内部风险评价体系的指引方向,大家知道经过长达五年多时间的讨论、修订,今年六月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最终得以公布。巴塞尔2与1998年实行的资本协议相比,其中一个重大的修改,就是改变了过去一套监管标准适用于所有银行的做法。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增加了标准法,内部评级法、初级法和高级法的三种选择,同时将操作风险纳入监管资本计算,大幅度提高了银行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等等。在巴塞尔委员会看来,资本对风险保持高度敏感是维持全球银行体系稳健的重要基础。而内部评级法又是提高银行资本敏感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内部评级法不再依赖银行外部评级机构对资产的评级,而是通过银行内部完善的评级体系和评级机制,保障内部评级结果,充分反映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并将评级结果与委员会设定的计算监管资本的公式相联系。其蕴含的逻辑可以归纳为三个结合,第一个结合是交易对手的个体信用风险,与建立在对风险准确度量基础上的内部评级结合起来。第二个结合是个体内部评级的结果与整个资产组合风险度量模型结合起来。第三个结合是银行资产组合的风险与银行的监管资本要求结合起来。内部评级法的三结合,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体现为六个带有风险特征的指标。这就是借款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暴露,有效期限,预期损失和未预期损失。 这六个指标反映了银行对风险预估的要求,所谓违约概率是指借款人无法在合约约定的时间内偿付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对于借款人违约可能性的度量是借款人评级的基础,要求银行贷前调查核贷后的管理中收集到的各类信息,以及历史的经验,对借款人的违约可能性进行测算,违约可能性低的人借款人评级可能会高,违约可能性高的借款人评级则会低,违约损失率是指当借款人违约时,损失金额与违约金额的比率。银行对贷款的屏极要能够反映出贷款潜在的损失的多少按照巴塞尔的要求,违约的损失不仅仅是财务上的损失,还包括经济意义上的损失,比如银行为处置不良资产所付出的一些诉讼费用等财务费用。违约暴露是指借款人违约时预计的全部风险敞口。在预测或者度量风险损失的时候,期限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般来说,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期限越长,银行面临的风险越大。在度量贷款风险时,按照国际银行界的一般做法是将贷款期限内每年的还款现金流折现,将实际期限转化成有效的期限,在已知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违约暴露率的条件下,银行可以对贷款的预期损失进行估算,预期损失需要通过风险议价和专项准备来弥补。未预期损失是开展受信业务中没有预计到的损失。统计上为预期损失的波动性,需要通过银行资本金来的抵补。一家银行对预期损失和未预期损失的管理能力反映了其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终极目标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商业银行置身于风险管理的行业,其价值创造要透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实现,需要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内部评级正在成为银行风险管理乃至资本管理的核心,需要在银行内部形成有效的评级机制,健全的评级流程,科学的评级体系。有效的评级机制意味着风险管理部门在董事会授权之下,开展内部评级工作,组织内部评级的实施和检验,实现内部的有效制约,银行内部的审计部门或者是集合部门,对风险管理部门的评级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健全的评级流程意味着评级的发起,审核,批准与否决,后评价等等。都要有严格的程序,并保证认真落实。科学的评级体系意味着评级具有广泛性、准确性、敏感性等特征。评级的广泛性体现为银行的内部评级范围函盖所有受信客户,逐步建立起银行内部完备的评级数据库,评级的准确性体现为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如果不发生变化,不管谁来评级,在什么时间评级,结果应该是一样的。评级的敏感性体现为若借款人的状况发生变化,评级结果也应该立即进行调整。

  第二,国有商业银行现在内部评级体系的有效性及其不足。需要指出的中国银行尽管现在已经更名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一个国家全资的股份有限公司。所以我们这个地方还是以国有商业银行的身份来说话。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的实践看,已经普遍建立起两为的内部评级体系,一为是客户的评级,也称为借款人评级,是银行根据一些定性和定量指标对借款人违约风险进行评价描述。另一为是贷款的五级分类,是贷款发放后,根据贷款的质量,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各家银行建立客户评级和五级分类的时间大致相同,基本上是都在1999年左右开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评级方面不断积累经验,已经取得了很快的进步。从中国银行的内部评级历史来看,我们98年开始建立贷款五级分类体系,1999年正式开始推行客户评级体系。2000年和04年对客户评级体系进行了两次较大的调整,实现了四个过渡。客户评级的流程从简单化过渡到分级授权、适度集中。客户评级的范围由最初的工商客户,拓展到包括工商客户、事业单位客户和新建企业客户。从五类评级标准拓展到十五类的评级标准,客户评级的手段从简单的EXCEL模板过渡到一套完整的电子化流程。实现在线评级,客户评级的指标从五个序列,20个指标过渡到八个序列30个指标。到今年的八月份,国内机构的评级分该面已经达到95%。贷款五级分类的范围也从最初的公司贷款扩大到包括公司贷款、零售贷款,各类买汇贴现,贸易融资,信用卡统治,同业贴现在内的七类受信资产。

  随着内部评级体系的不断完善,内部评级的结果已在授权管理,客户准入和退出,受信项目的决策,贷款定价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客户评级和贷款五级分类成为风险管理工作重要的基石,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客户评级的结果已经成为总行针对不同风险,客户业务需求差别化授权管理的重要依据。已经成为客户准入和退出环节中重要的参考指标,在利率浮动的权限内已经根据评级结果逐步体现出不同级别客户的风险定价,五级分类的结果已经成为计提专项准备金的依据,对反映出资产的风险状况和盈利状况起到了很大作用。尽管我们现在内部的评级体系发展还是比较快,也正在影响着风险管理的进程,但是受制于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与巴塞尔委员会要求的内部评级法的要求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一个是内部评级的敏感性还不足,无论是客户评级,还是贷款五级分类,在信用状况发生变化时,评级的调整还远远滞后于真实风险度的变化。客户评级定量指标主要取决于借款人的财务数据,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财务数据还不够真实,不够审慎,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变化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客户评级结果对信用的敏感性往往不够,反映的不够准确,不够及时。

  另外在现有不良率考核的指挥棒下,也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银行各分支机构的领导人,根据考核需要调整五级分类的结果和行为。此外由于缺乏对内部评级历史数据的积累,只能做到根据当期财务状况进行实践评级,还没有办法做到根据企业在经济周期变化中的表现,做到周期性的评级,也影响了评级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个方面是内部评级的科学性还不足,由于上述原因,现行的内部评级规定中,定量指标,客观性受到很大的挑战,定性指标容易成为评级结果的决定因素,而过于依赖性指标往往导致评级结果受评级人员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内部评级科学性不足,还表现在客户评级的结果,有时候会出现与贷款五级分类结果相互冲突的现象。

  第三个方面是内部评级的独立性还不足,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应该是风险管理独立性的体现,自上而下应该由风险管理部门独立进行评级,并在制度上保证评级的科学性与一致性。在实践中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数量很多,客户屏极和贷款五级的工作量非常大,在系统支持和人员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要求的情况下,不得不将大量的屏极工作交给业务部门承担,而业务部门基于保护客户和业务,扩大业务规模的考虑,往往人为的调整评级结果。另外评级结果直接涉及到不良贷款比例和盈亏结果的考核,一些管理者也会授予益或者要求调整评级结果,这种情况也时有发生。内部评级的独立性受到很大挑战,针对以上不足,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成为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大课题。

  第三个方面如何建立中国特色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我国的市场环境,社会信用发育程度,银行风险管理所处的阶段等因素决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银行内部评级体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以全面性为要求,预警性为指导,独立性为保障,敏感性为指标全面提高风险与度量,缩短与国际先进银行的差距。内部评级的全面性是其评级范围的全面,包括逐步按照内部评级法要求,建立起全方位的内部评级体系,建立包括客户评级事业单位客户评级,零售客户评级,金融机构客户评级,主权国家评级和股权评级在内的五类评级。将贷款级范围由目前的七类资产进一步扩展到包括债券投资,拆放同业,贷款承诺等具有信用风险性质的表内外业务事项,使内部评级的范围最终覆盖全部受信范围。

  预警性为指导,在风险发生之前采取风险拒绝,风险转嫁,风险分散等策略。未来客户评级的结果将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挂钩,尤其是对银行的重点客户,财务数据比较规范的客户要率先开展违约概率的度量工作,要积累损失数据,逐步将贷款五级分类的结果与实际损失率大小对应起来,增强五级分类的客观性和可比性。同时要按照各类资产预期的损失,足额提取专项准备,夯实财务的基础。

  内部评级的独立性要求在评级机制上明确评级结果,最终由风险管理部门独立决定。银行内部还要规范内部审计或者稽核部门对内部评级流程的监督检查职责,把好评级关,在内部评级的职能和作用被强化后,必须明确各级风险管理部门评级的权限,要防范评级人员的道德风险。加强评级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建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文化。同时辅以信息技术手段,对评级全流程进行监控。内部评级的敏感性是银行识别度量可能的损失的准确性,内部评级越能够及时准确的反映借款人或贷款的潜在风险,银行就越能够极早采取损失,防止资本损失,降低风险的程度。国有商业银行的实践证明,银行内部评级是否具有敏感性,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银行对借款人和贷款历史表现的数据积累,二是内部评级方法的突破,在这个意义上,国有商业银行尽早开始对历史数据进行挖掘整理,并按照内部评级法的要求,开始积累建立内部评级模型的历史数据,是提高内部评级技术方法的还要积极进行内部评级方法论的研究和内部评级建模人才的筹备。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结合中国国内银行业务的实际情况,中国银行正在加快内部评级体系的建设步伐,已经进行或即将开始一系列的工作,主要包括与外部咨询机构合作,对现有客户评级和债项评级体系进行检验,提出优化和有机整合两个评级体系的方案,清理整合全部受信的数据,建立检测数据清洁度的方法,在建立数据库的同时,构建模型,建立不同行业客户违约概率的测算方法,结合违约损失率度量,开发地区、行业风险评级与预警系统,确立当期的行业指数,及评级。提供信贷预警指示,引入授信评审过程中,实现客户评级结果与违约概率的对应。建立对保证人质押品的担保体系,并与违约损失率对应。以客户评级为核心,根据客户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以预期损失率为指标,确定债项评级的基准结果,实现债项评级结果与客户评级的有机结合。建立基于监管资本的授信组合管理系统,计算各放行守信组合所占的监管资本。测算各分行经风险调整后的监管的资本收益率,将监管资本总额分配到各个分行和各个行业,设定地区和行业风险的限额。力争早日达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形成具有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的中国银行内部评级系统。以内部评级的结果来计算资本充足率,实现内部评级法。

  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信用和风险管理是市场参与主体一个永恒的话题,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有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做支持。为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要健全合同法担保抵押法,破产法等法律法规,完善社会征信系统,加大实信的惩戒力度,增强社会风险意识。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信用和风险管理就更为重要,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深入,对完善内部屏极体系和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国内商业银行内部屏极体系的建设和风险管理体系的改进必将取得重大成果。

  谢谢大家。

  主持人:王永利先生他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内部评级体系的情况,而且您也是第二个谈到巴塞尔新协议的一位发言人。

  问:我想问一个问题,因为巴塞尔内部评级法实际上有很大难度,特别是对数据的要求,比如说五年的资料,然后还有七年的资料,咱们中国银行在实施内部评级法当中有没有一个时间表,就是如何解决数据方面的一些困难。

  王永利:刚才是来自工商银行的同事,所以这个问题很精确。内部评级法真正要做起来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特别是数据的积累。从我们目前为止,最缺的就是数据积累,我们认为至少要五到十年,也就是经过一到两个经济周期,中国的经济周期有一个很强的行政性的一种特征,国家对经济的主导性还比较强,政府一任大概五年,经济周期也大概是五年的时间,没有经过一到两个周期检验,内部评级法是受到影响的。现在完全就当期的状况进行评级,但是我们认为不能等,现在就得开始做,我们的目标是经过三到五年,但是现在就在起步,尽管现在还不是很健全,但是现在就在做。

  问:因为中行去年的年报没有公布非信贷资产的数额,我想问一下中行在上市之前,想要怎么处理非信贷资产,刚才上午陈元谈到了,认为大概是一部分国家出资来核销,一部分是卖给资产管理公司,但是资产管理公司现在是两成卖出去了,所以想问一下还有中行的非信贷资产是怎么形成的,是否需要国家继续买单?

  王永利:因为前面在问马行长的时候已经涉及到这个问题。应该我们现在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的不良资产不仅仅是信贷的不良资产,还包括非信贷的不良资产。有几大类,一个是闲置不用的固定资产,一类是没有效率的,甚至问题很多的,对一些实体的投资。还有一些属于长期的诉讼费、应收账款。包括我们这两年做的以物抵债的抵债物。现在中国银行一个是在去年年底国家拨入新的资本金以后,将我们所有原来帐面的所有者权益部分,两千多亿全部转向专项资本金,专门用于处置中国银行在股份制改革过程中的不良资产,包括不良的非信贷资产。按照有关的要求,我们现在从今年以来一直在大量的清理、处置这些非信贷类的不良资产。那么做法一个是变卖,一个是核销,在这个过程里面还有很多不确权的,要抓紧时间确权利但由于非信贷类资产在处置过程当中涉及到很多法律的问题,不是容易一下子就做完。所以我们现在正在对所有非信贷的资产进行清理,清理完了以后,要对非信贷类资产同样做损失率的测算,确定它的分类标准,然后要集体准备,我们没有处理完以后,也要全部集体准备,我们认为现在有足够的专项准备来对冲我们的非信贷类的损失。也想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讲一下,我们中国银行资本充足比率到八月底是超过8%的标准,但是我们现在正在测算,因为原来中国的国有银行或者国有的企业都不大关注资本的回报率,今后我们资本回报率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核标准。在这种情况下不是资本金越来越多,尤其不是注册资本金越多越好,我们要适当调整我们资本的构成。比如说我们要发行刺激债,我们要增加未分配的利润等等,因为现在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行一样,我们的资本99%都是核心资本,刚刚发行了两期次级债,这都是我们在考虑之内的。

  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你刚才提到了把不良资产出售,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您把这些不良资产卖给谁,第二个是大家对于信贷衍生物来说,对中国将来的银行系统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发展前景?

  王永利:第一个问题我们的不良资产卖给谁,我们有不同的处置方法,一个是信贷类的不良资产按照规定,属于损失类的贷款是剥离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是我们自己冲销我们的专项准备金以后剥离给东方资产管理公司。非信贷类的资产,主要是由我们自己来处置,主要是通过公开的竞标方式,买主就很多了。

  王永利:问题是说金融衍生产品在中国的银行系统,今天或者未来的作用,或者发展的关系。问题可能很大,现在要说的一点是在中国目前的金融体系下,我们的金融产品是比较单调的,尤其是在我们做一些资产保值、风险对冲这些方面,从人民币的角度是很少很少有这种产品,外汇的交易相对多一点,我们主要是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中国银行,我们主要是在国际市场上,但是现在一个方向是会逐步逐步放开,速度也会加快。包括银行间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包括一些银行给客户做的一些保值的一些业务,包括我们逐步放开外汇的管制以后,参与到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一些金融衍生产品,我相信会越来越多,现在在国内的金融市场里面还是比较单调的。

  问:中国银行如何处理内部评级和外部评级机构之间的评级产品的关系。建立内部评级体系之后,是否 会购买外部评级机构的产品。还有一个衍生的问题,内部评级法需要数据积累,外部评级法也需要数据积累,你们是否会为外部评级机构提供你们自己的金融数据?

  王永利:关于外部的评级,第一个首先从中国银行,我们是一直有外部评级公司对我们的债项进行评级,包括一些著名的评级公司都会对中国银行自身的债项进行评级。我们对客户的评级,由于中国目前客户与外部评级仅限于一些大型的企业和一些上市公司,并不是非常的全面。这项活动在迅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表明他的资信,他在聘请外部的评级公司对他进行评级。有外部评级公司的评级,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资源 .对于我们来说不是说有外部的评级,就不需要外部评级的资料了,对于我们观察客户,观察外部的公司,外部评级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我们研究的结果来讲,完全依赖于评级公司的评级还不够,还需要加进我们内部矫正的一些东西。 (第一届中国国际信用和风险管理大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