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中国 陕西省信息中心 陕西一带一路网 本站支持IPv6

探究中外诚信文化促进诚信体系建设

来源 :期货日报网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21-04-20 打印

    诚信是立人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法,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基本的伦理价值需要,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现代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东西方伦理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外诚信理论有同有异,各有优劣,对比研究中外诚信文化,发掘中国传统道德精华,引进西方法律诚信制度,对弘扬诚信文化,促进诚信体系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中外传统文化诚信概念的差异

  诚信作为社会道德规范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在东西方思想演变过程中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但由于彼此各异的社会文化土壤,使得诚信思想演变经历着不同的发展形态与路径。

  一、中国传统诚信的三个渊源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具有十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华民族早在“三皇五帝”和夏、商、周时代就已开始讲伦理、重道义了。

  1.诚信是儒家学说中一个基本的道德观念和原则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又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儒家认为,人处身于社会,不仅要“朋友有信”,“交游称其信”,凡父子、君臣、上下、夫妇、长幼、乡党、邻里、为政、经济、邦交诸种关系和事务,皆须贯穿诚信的原则。所以,“信”对人之重要性,甚于生死。“信”乃是人立身行事之根本和贯通于社会人伦关系的一个普遍的道德原则。《孟子》说:“圣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敬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认为,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安定和发展的基础。这种思想对于诚信道德规范的发展趋向起了定格的作用。

  2. 诚信是佛教对人最基本的要求

  在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导作用的同时,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也很深远。佛教的成功汉化并广泛普及,对中国百姓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在佛教教义当中,作为信的表现“不妄语”是五大戒律之一 ,“不妄语”就是“所言至诚,所说审谛,所行如语,不两舌、不增减,无失说,当行觉意,如所闻见说护于法,宁失身命,终不妄语”。就是说话符合真实情况、言行一致,言语前后不矛盾;不挑拨是非;以诚心护法,宁可舍弃生命。佛教戒律借助僧众和社会的舆论、个人道德自觉和内心谴责来加以维护,而在维持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强制性。

  3. 中国的道教思想中也有着丰富的诚信思想

  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太平经》中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故勿得自放恣。”道教在自己的教律中将诚实可信作为一个伦理规范规定下来,善恶的行为,终究逃避不了因果报应的法则,阴功阴恶,人或不能知,天地神明却不会不知。宗教文化的影响方式是特殊的,基于佛或者神监察每一个人思想与言行的观念,使得人们有一个无形的威慑而追求良好的品质。

  由此可见,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诚信的道德要求是对人终身言行的要求,是一种人们处于任何环境,面对任何问题时都必须遵循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