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金融立身之本。近期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健全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当前,信用信息如何在普惠金融领域得到有效共享和应用?怎样让企业的良好信用更好更快地转化为“真金白银”?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专家学者和业内人士。
平台不断完善
“金融的本质是信用,信用的基础是信息获取和判别。在普惠金融领域,服务对象主要是数量庞大但个体体量微小的主体,如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其本身一般缺少规范的会计、经营信息记录系统。因此,普惠金融领域一般难以照搬传统的银行涉企信用评价方式,需要采取多种手段,集合多种力量收集相关信息,采用各种特殊的方式增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汪德华表示,在这一背景下,适度引入行政力量,建立完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重点群体相关信息共享,是普惠金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
《意见》明确,要推广“信易贷”模式,有效利用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建立完善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加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重点群体相关信息共享。
什么是“信易贷”?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依托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开发“信易贷”,与商业银行共享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以及纳税、社保、水电煤气、仓储物流等信息,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提高信用状况良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分和贷款可得性。2019年9月24日,全国“信易贷”平台——全国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启动上线。
经过多年建设,各地“信易贷”融资服务创新实践取得明显实效。比如,截至今年年初,上海“信易贷”平台上线700余款金融产品,授信金额近7000亿元,贷款增长率达20%,平均放款耗时不超过3天。截至今年8月,北京“信易贷”平台已入驻金融机构430多家(含总分支机构),发布金融产品1000多个,成立“金融诊室”,为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提供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
针对《意见》提出的“依法依规拓宽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采集范围”要求,各地也加快探索步伐。比如,海南今年以来已累计归集、更新涉企信息1000余万条,并将各类涉企信息纳入经营主体社会信用记录,为近百万经营主体建立了权威规范的信用档案。河南打通省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与省“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平台之间的数据壁垒,实现了“一平台一系统”互通共享。目前,该系统实现了全省275.9万家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全覆盖,已归集信息1.4亿条。湖南“湘企融”平台归集了16个部门的4.7亿条数据,及时对企业进行大数据精准“画像”。
“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有利于企业经营透明化,减少市场短期套利,维护中小股东和企业员工的利益,也有助于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推进信用信息共享有助于企业健康发展、助力实体经济持续恢复,从而达到激发经济活力、增强发展韧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应用更加多元
《意见》提出,深化“银税互动”和“银商合作”,提高信息共享效率。近年来,相关实践不断深化。
四川达州市达旭暖通设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空调设备维修安装的小微企业。今年以来公司生意回暖,用钱的地方也更多了。前段时间,公司负责人宁盼东在办税大厅看到了“税电指数贷”的宣传海报,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进行了申请。没过多久,他们就顺利获得中国农业银行达州分行授信10万元贷款。“无需抵押,到款快而且利率低,这笔钱正好用来更新设备。”宁盼东告诉记者。
今年7月,四川在全省范围内推广“税电指数贷”,将贯穿企业购进、生产、销售全过程的购进发票、用电量、销售发票等数据指标纳入银行授信评估模型,将“税电指数”反映的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作为主要授信依据,为民营中小微企业提供获得资金信贷支持的新路径。截至今年9月,“税电指数贷”已为全省约900户纳税人缴费人累计授信31亿元,发放贷款超22.5亿元。
类似这样的“银税互动”不断向基层拓展,进一步提高了信息共享效率,帮助更多企业打通融资堵点。比如,北京市海淀税务部门与银行搭建合作平台,签订“银税互动”合作框架协议,将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今年前三季度,海淀区签约企业1138户,同比增长14.14%,签约金额合计12.66亿元,同比增长56.1%。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小微企业通过“银税互动”获得银行贷款498万笔,贷款金额1.45万亿元,同比增长41%。“从现状来看,各地已探索出‘银税互动’‘银商合作’等跨部门合作、提高信息共享效率的增信模式,起到了良好效果。”汪德华表示。
通过持续创新探索,信用价值得到更有效发挥。比如在政府采购领域推行“政采贷”,即银行机构以政府采购诚信考核和信用审查为基础,凭借中小企业取得并提供的政府采购合同,按优于一般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直接向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一种新融资方式。今年上半年,湖北发放线上“政采贷”1072笔37.16亿元,分别是上年同期的4.4倍和5.4倍。
“我们将提高‘大数据+增信’的应用水平,充分释放政府采购合同的信用价值,支持金融机构按照不高于合同融资规模上限做到应贷尽贷,力争全年实现100亿元的融资目标。”湖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海南省分行为某大型央企上游供应链企业海南某科技公司发放“海南供应链采购贷”贷款290万元,此笔业务由海南省融资担保基金有限公司作为担保方。这也是海南省落地的首单“信用+供应链融资担保”金融业务。这一模式取消了核心企业提供担保和反担保的要求,基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真实交易信息为授信基础,精准对接企业融资需求。
在农业领域,更多农户和投身乡村振兴的创业者尝到了信用的甜头。比如湖南省农信联社通过创新推广信用建档评级等方式,持续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支持力度。截至9月末,湖南省农信系统共投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177.2亿元。
仍需提升效能
中国企业信用指数显示,2022年度中国企业信用指数为158.36点,同比上升24.14点。中国企业信用指数由2014年的100点,波动上升到2022年的158.36点,创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随着企业信用水平不断提升,对信用信息的应用产生了更多需求。目前,在一些地方和领域,仍存在信用信息共享程度有限、信息质量不高、应用不充分等问题,需进一步提升信用信息共享应用效能。
“总体上看,普惠金融领域还存在政银企等多方在政策目标、运用模式等多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的信息共享还需要加强。”汪德华表示,要加快平台建设,由地方政府牵头,集合多部门行政性信息,辅以大数据收集的信息,提高信息的丰富度和准确度。同时,金融部门应当以高质量发展普惠金融为目标,充分利用共享信息,丰富金融产品设计。
“要以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各组成部分对于信用信息的需求,推动市场和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同时,要加强创新与合作,以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领域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汤继强说。
《意见》提出,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制度的顶层设计,依法依规健全信息归集、共享、查询、对接机制以及相关标准,确保数据安全。今年4月,市场监管总局部署开展为期一年半的企业信用监管数据质量全面提升行动。这项行动主要针对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归集的涉企信息、其他政府部门依法履职中产生的涉企信息、企业依法填报公示的信息三大类数据,通过统一数据标准、加强源头治理、强化问题整改、实施常态监测、拓展数据应用等办法,促进企业信用监管数据质量全面提升。
专家认为,优化信用修复机制是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的必要之举。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修复机制正不断健全。近期,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线运行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和行政处罚公示信息信用修复功能。经营主体可以随时通过公示系统查询信用修复的进度,进一步规范了信用修复的办理程序和工作时效。今年以来,北京市场监管部门已为2.67万户经营主体开展了信用修复,其中通过线上途径为经营主体节约“跑腿”时间3100小时。
“信用信息是一种社会资源,其效用可以通过共享来实现放大。共享的程度越深,应用范围越广,信用信息的约束力就越强,价值就越大。”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信用数据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和对象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取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时,存在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等合规性风险。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监管、优化机制,确保依法依规获取和使用信用信息。
热点新闻
- 721669
- 189698
- 99538
- 68263
- 62366
- 61054
- 50761
- 42109
- 28835
- 25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