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信用中国 陕西省信息中心 本站支持IPv6

【诚信建设万里行】铲除网络水军 还须法律和信用制度双管齐下

来源 :信用中国 访问次数 : 发布时间:2018-11-30 打印

 

昨日晚间,泸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泸州通报了袁某等人非法经营案的情况,宣布四川破获首例“网络水军”团伙案。据了解,该“网络水军”团伙由30人组成,他们利用腾讯QQ作为通讯工具,勾结中国日报网、中国网河南地方频道、新浪网、搜房网、华商网等网站内部工作人员,在互联网提供有偿发布虚假信息及有偿删帖服务,非法获利2000余万元。

  

目前,该团伙涉案人员已被警方抓获,其作案工具手机40部、电脑30余台、U盘7只也一并被查获。目前,该案已进入公开审理阶段。

  

这个案件的侦破让公众拍手叫好,同时也解开了蒙在网络水军面前的神秘面纱。

  

3000元刷个“10万+”

  

所谓网络水军,来自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指一群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的、被雇佣的网络写手。网络水军通常简称水军,又名网络枪手,他们通常活跃在电子商务网站、论坛、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中。他们通过伪装成普通网民或消费者,通过发布、回复和传播博文等对正常用户产生影响。

  

有媒体记者以“买水军”名义联系到的一家“网络营销公司”称,业务范围很广,只要能想到的平台他们都可以“刷”。以微信公众号刷流量为例,“微信公众号刷阅读量,我们一般按‘万’来算的,现在差不多是300元刷1万的阅读量,比如你原来阅读量是1万,现在给你刷1万,变成2万。”也就是说,一篇“10万+”爆款文,在“网络水军”的黑色产业链中,差不多3000元就能搞定。

  “

网络水军”已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从论坛时代到微博时代,再到微信时代,“网络水军”队伍一直紧跟时代节奏,在不断壮大的同时,技术也在不断攀升,涉及的范围也愈加广泛。调查发现,“网络水军”地下产业链在屡次被媒体曝光后依旧活跃,甚至,AI“水军”已经上岗。

  

“网络水军”能瞬间让某个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阅读量过10万,也能短时间内让一段视频的观看量过百万。可以说,每个网络平台热搜榜上,都有“网络水军”的影子。

  

有资深专业人士表示,“每个平台都有百万级的‘网络水军’,加起来可能是在千万级以上。他们覆盖了微博、微信公众号、豆瓣、知乎、百度贴吧、各大论坛、新闻网站、直播平台,还有这几年比较火的今日头条、小红书、快手、抖音等。”

  

在由这些“水军”组成的“网络推广公司”里,一切涉及刷量的业务都是可以做的:微信刷阅读量、微博刷话题榜、微博加粉、电影刷分、视频网站刷观看量、直播平台加粉等,一切皆有可能。

  

不仅如此,“网络水军”已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以网站为平台与桥梁,“雇主”通过网站发布任务,“网络水军”认领任务并及时反馈完成情况,“雇主”审核任务完成度并结算佣金。从雇粉丝、买热搜、刷好评、删帖子,到群发广告、抹黑他人、炒作新闻、操控舆论,只要付钱,“网络水军”就会尽力完成“雇主”的任务。

  

从具体操作手法来看,以微博平台为例,根据此前媒体的调查,操作过程大致如下:先是由公关公司或广告代理商策划好内容和话题,在启动预热后,拉拢一些微博大V助推,形成热门话题。一旦形成热门话题,就相当于在微博这个“广场”进行了话题设置,在网民的围观下,话题迅速得以发酵,直到登上热搜榜。有业内人士向媒体透露,明星、影视等娱乐话题比较容易上热搜,但商业话题操作难度比较大,一般需要大V先发布话题,然后用一堆小号去炒,炒到热搜榜,这样成功率会比较高。大V与小号的打包费用一般为2万元。

  

正常的网络发布以及日常管理,到了“网络水军”这里,变成了一单单赤裸裸的生意。“金主客户”幕后操控,“中介推手”推波助澜,“基层水军”翻云覆雨,而网络平台则唯利是图、完全没有原则。这样的网络生态链,究竟能够为亿万网民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信息、精神文化产品,不问可知。

  

这些年来,“网络水军”在网络空间中制造的声响越来越大,已经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甚至在许多公共事件,都会在网络上产生类似有组织的异动。大量“水军”不问事由、罔顾是非,疯狂注水、撕咬,不仅给严重侵害当事人正当权利,也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在“网络水军”带动下,混淆是非、以假乱真现象愈演愈烈,使网络成为谣言集散地与放大器,破坏了商业信誉,损伤了社会互信。不仅如此,因为这些“网络水军”大量搜集公民个人信息,也严重侵害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

  

“网络水军”不绝于耳

  

事实上,“网络水军”以获利为目的,在互联网进行炒作,已经涉嫌违法。最高法早在2013年就对此作出司法解释:违反国家规定,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者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扰乱市场秩序,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个人非法经营数额在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二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经营数额在十五万元以上,或者违法所得数额在五万元以上的,属于非法经营行为“情节严重”,依照刑法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

  

在这一扭曲的生态链中,每一个环节均有可能涉嫌违法,“水军”、“金主”、“中介”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共同犯罪。

  

2017年5月以来,公安部部署各地公安机关开展打击“网络水军”全国集群战役,已破获“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40余起,涉案总金额上亿元,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200余人,查获并关停涉嫌非法炒作的网络账号5000余个,关闭违法违规网站上万个,涉及网上恶意炒作信息数千万条。

  

去年,阿里巴巴发文呼吁,“要像治理雾霾一样治理网络雾霾”。一些互联网企业开始联合起来,倡导成立自律组织,反对“网络水军”,杜绝无底线舆论缠斗。此外,相关部门也曾多次出台文件指出“网络水军”的危害性和违法性。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即便媒体频频曝光,即使国家在法律层面已经面面俱到,但依旧没能扼杀“网络水军”的发展势头。“网络水军”仍不绝于耳,可见其“势力”之大。

   

铲除“网络水军”滋生的土壤

  

不难分析,“网络水军”难以灭绝的背后,一则有市场需求;二则“网络水军”们的力量太强大;三是参与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存在侥幸心理等等。而同时,相关网站的“宽宏大量”也纵容了水军们的崛起,正如专家所言,正因为“网络水军”在一定程度上为平台“贡献”了流量,平台也需要流量,所以平台就对其表现了一定的默许。

  

找准“病根”,治理“网络水军”并不难。一方面要靠法律执行加强力度。《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为惩治“网络水军”提供了法律保障。事实上,唯有对“网络水军”严打严控,对讹诈勒索钱财、损害商业信誉、恶意诽谤等不法行为,实施依法顶格惩治,才能有效保障互联网空间的清朗。

  

另一方面须强化平台的法律责任。《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与《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的出台,明确了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开展经营和服务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商业道德,诚实信用,承担社会责任。这就需要平台依法履职。同时,对于已经查实的“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案件,也有必要启动倒查机制,并堵塞平台出现的漏洞。

  

再者,必要的技术革新也亟待跟进。据悉,目前成熟的“网络水军”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器人账号,一种是真人账号。就有专家建言,在目前的环境下,整治“网络水军”可以从不断提高反制技术入手,循序渐进做到对其可感、可知和可控。

  

此外,也应动员广大网民的力量。互联网并非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应做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德、言行依法文明的好网民;也应坚决抵制“网络水军”的不法行为,不仅不参与这样的队伍,更应该敢于对这些不法行径进行举报,使其得到依法精准打击。

  

此外,法律严惩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之一,要想根治“网络水军”,还有一个重要方向是提高黑公关这种行为的社会成本,建立健全完善的道德诚信评价体系。

  

网络水军,从根本上讲是失信的进阶版本。如果我们让网络水军等同于诚信崩塌、道德水准低下的观念深入人心,让网络水军面临着法律的严惩和其他连带影响,比如列入失信名单,在多种社会行为上进行限制,势必大幅提升类似行为的社会成本。另一方面,对于利用网络水军获取利益的关联企业、个人,也让其面临违法与失信的双重风险,使其在法律上受到严惩,在社会上丧失容身之地、名誉扫地,才能从根本上断绝对网络水军的需求,真正还互联网空间一个河清海晏。